更好的,或是更糟的未来
从我自己的天性来说,我是比较倾向对人的宽松与开放式的教育的,我喜欢天真烂漫的人。。。只不过,从人类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讲,江湖刀光剑影,时代波诡云谲,每个人的人生历程(无论你是富叉代还是穷叉代)都充满了前路的不可知与自知的冷暖,算到国家集体恐怕也是如此。而人类社会的现实,不得不让人们思考在人的初始,作为需要负责的监护者,应当给予未来的人类什么样的影响。
二战以后,人类进入了恢复期,这国迎来这样的红利时代,那国迎来那样的红利时代,不少国家把注意力投入了发展中,人民的生活总体得到了改善(但也有一些国家变得更糟,难以摆脱贫穷甚至战火)。人们开始关注教育投入,从国家到社会到单个家庭都非常重视,人类的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的成长也有了与既往历史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传统,大不相同的变化。
西方当然是二战红利最大的获得者,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也最高。其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会研究为何他们会是最大的红利获得者,为何他们的发达程度最高?从与本国传统文化相针对、相反向的角度出发,自然会产生为何我们不是他们的疑问。就是说,即便做个坏人——那他们为什么那么成功,那么有力,那么强大。由此慕强,教育的方向主要也追随西方。不谈做个坏人还是做好人(我们可以先不谈既有观念的所谓好坏),就西方二战后的教育本身来讲,它集中了上两个世纪大量的学科成果,实际也在以它所存身的国家里进行了长期的,非常激烈的改革与实证。
我得说,这种激烈的社会运动,给西方世界其本身的传统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会羡慕基于他们物质条件下,那种与我们的传统完全不同的改变。只不过,历史的车轮终究滚滚向前,他们那种社会改革与实证也一定会呈现陆续的实践成果和答案。我得说,有的部分或者是见效的,但有很多部分是让人产生了很大的疑问甚至是反感。一个是他们并没有塑造出他们期待的超人,这个已经被八十年来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实证了。再一个是他们并没有形成更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关系(无论集体内部还是国际环境),这个也已经被实证了。还一个是他们的青少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人类高级文明的一面,这个会有争议,但至少说明了问题的存在。
而回到我们的本土,无论争议有多大,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在人的教育领域,尤其是早期教育部分,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学科成果,如果说有分别,至多是有的会奉为圭臬,有的是去粗取精,有的则完全反对甚至是非常抵触。不过要讲实话,去除掉所谓学科专家的意见,底层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比较趋附于西方教育理念或理论,毕竟普通人看的更多的是实际物质条件,而不看别的什么方面的深入探讨。
我刚说过我自己比较倾向于宽松与开发式的教育,天性使然。但这不会影响我对现实的理解,与对既往实证结果的面对。也就是在我的浪漫层面,我是会觉得西方教育方式让人觉得爽(昂)、舒服,但在我的理性层面,我感觉它的爽和舒服的另一面,是混乱和失格的激进涌现。我肯定不会说全盘否定西方教育(甚至包括白左部分)的一些成果,但我始终觉得过去可以观察,未来仍然可以观察,它的方向会不会有致命的缺陷。
当然,即使它落入了全面的失败,我不会说全盘否定,但肯定也不会纳头便拜——完全基于物质条件的膜拜,恐怕会是人类历史遭受巨大挫折的前兆,无数个体都会是这个挫折的牺牲品。我们国家也在进行巨大的变革,看起来非常宏大,但实际则远不及西方社会那么剧烈。我们基于我们的文明,面对西方剧烈的社会改造(尤其是教育领域),是心存疑惧与观望的,至今我们也没有看到他们的希望所在,相反看到的是深入他们的(大多数)青少年骨髓的没落气象。
物极必反,我也不会全盘接受我们传统里的一切既有经验,那些陈旧的、迂腐的内容当然应当扬弃。但无论如何,我们得小心翼翼。用一个长期被争论过的近代史人物的老话——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即使是人的婴儿期到成熟期的教育引导问题,也都在这个 范畴内。出于一厢情愿的利益考虑,或者浪漫想象,难免都会遭遇个人(家庭)的大挫折。鞋子合不合脚,还是自己穿了才清楚。
有奶便是娘,或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只反应了人类天性的一个侧面。人类的天性里还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如何使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哪怕并非超人,而只是稍微更好一些的人,这都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在传统经验与前沿探索的求证中去获得新知。我们有理由会成为更好的人,但这个理由不是上天注定的,是人类漫长的存在与实践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