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道培院士病逝,享年93岁
陆道培院士毕生致力于推动中国医学事业发展,他的辞世,是我国医学界、教育界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撰文丨凌 骏
责编丨汪 航
今天(3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布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陆道培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日16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陆道培院士是我国骨髓移植的奠基人,开创了中国异基因骨髓移植事业的先河。终其一生,他从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到参与创建中华骨髓库,主导创建脐带血库……为我国血液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1年,陆道培出生在上海一个医学世家。祖上世代行医,年幼的陆道培耳濡目染,早早就将治病救人视为自己的人生选择。17岁那年,他考入(原)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从此开启70余载的医者生涯。
195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内科血液病专业组,陆道培任住院医师。
日后,他曾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这段经历,称当年医疗条件落后、经费不足,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钱买存放血样的盒子,他就去找桥下做簸箕的老人定制;没有液氮罐,就找北大和中科院的朋友帮忙制作......
当时的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专业组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救治而闻名,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治疗结果并不理想。年轻的陆道培率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一想法有很多技术细节无法实现。陆道培将自己的办公室改建为移植病房,从骨髓移植的针头设计开始,几年间他研读了大量资料,对每个病例逐一进行思考总结。1964年,陆道培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这也是亚洲的第一例。
1992年,这一病例和美国另一位同类患者被收入世界《临床移植年鉴》,列为经移植无病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多年后,陆道培院士和当年患者的合影
“文革”期间,陆道培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但下放到农村的他仍利用一切空余时间,钻研一并带去的白血病、遗传学、免疫学和实验血液学等书籍和教材。
恢复工作后,1972年,陆道培带领血液组设计的联合化疗方案,使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逐渐上升到75%-80%。
“紧跟国际最新医学进展,但永远保持清醒的判断,不盲目跟风”,是贯穿陆道培职业生涯的行医理念。1980年,他在(原)卫生部的推荐下前往伦敦皇家医师进修学院Hammersmith医院进修,此后又自费到法国、德国、瑞士几个著名的骨髓移植和白血病诊治中心访问学习。
在看到我国与医疗发达国家的差距后,带着成箱书籍资料回国的陆道培,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中国也一定要搞异基因骨髓移植。”
“尽管当时国外已有大量异基因骨髓移植资料,但我们并没有照搬照抄。”陆道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放疗剂量,到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用药策略,再到术后护士团队的护理方案,他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
“骨髓移植要无菌的病房,我的无菌病房只申请了一千块钱,两间房子中间打一个洞。高效过滤器、粗效过滤器,我也自己去买;架子用砖来搭……”
正是在这样一间简陋的无菌层流室中,1981年9月30日,陆道培成功为一位患急性白血病的女大学生进行了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开创了我国骨髓移植治疗的先河。
陆道培的女儿陆佩华曾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回忆,“当时有人觉得,我父亲骨髓移植的探索对病人来说太冒险,但其实他比谁都爱护自己的病人,每一项研究放到患者身上前,都要做周密万全的准备。”
“这背后蕴含着他无数次模拟训练,病人们信任他,所以才敢把生命托付。父亲这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血液病学研究。”陆佩华说,直到自己成为家里的第六代医生,她才理解父亲所说的“病人要活下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陆道培带领团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他成功完成国内首例ABO主要血型不相合骨髓移植、国内首例超大体重成人双份非血缘脐血移植、首次证实了混合胎肝细胞移植,可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风险......
1991年,陆道培又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技术。通过系列技术创新,我国HLA相合移植5年生存率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因为一系列卓越贡献,1996年陆道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他创建了中国首家脐带血库,并于2000年率先成功开展成人双份脐带血移植,为亟需移植的患者开辟了新的造血干细胞的来源。
2016年,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授予陆道培杰出服务贡献奖,以表彰他对推动中国,乃至全球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陆道培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专家。
除了自身的医学成就,作为一位医学大家,陆道培院士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领域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两院院士。
“1987年我还是一名研究生,有幸加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跟随陆老师学习。”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曾回忆,他始终记得陆道培老师“移植无小事”的教诲。
北大人民医院在骨髓移植领域的成绩,“都是陆院士当年从一张病床、两张病床艰苦的条件下打下的基础。”黄晓军说。
89岁时,陆道培院士还会在早上8点出现在病房里,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2020年90岁生日时,他曾许愿,等疫情过后,自己还要出门诊、查病房。
“陆道培同志毕生致力于中国医学事业,以医学发展为使命、以国人健康为己任,呕心沥血、勤勉工作。作为医学家、教育家和临床科学家,他矢志不渝、求索不息,在中国血液病学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为无数血液病患者带来希望,谱写了我国血液病学发展的壮丽篇章。”
北大人民医院在讣告中还写道,“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勇敢追求理想、不断追求卓越……他的贡献永载史册,他的精神永存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