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随到引领的逆袭!充电焦虑终结者来了,插混进入中国时刻

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混合动力(REEV)一直是两大热门的技术路线。虽然乍一看,它们似乎只是“混合动力”的两种形式,但背后的技术逻辑和实际表现却大有不同。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也持续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围绕这两种技术路线的争论,也成了新能源行业的一大焦点。

500

简单来说,增程式混合动力就像一个“背着充电宝的手机”。它的发动机只负责发电,驱动车轮的任务完全交给电机。听起来很省心,但这里面有个问题:能量需要经历“燃油→机械能→电能→机械能”四次转换,一来一回损耗就超过了20%。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更像是“能切换主副卡的智能手机”,它的发动机既能发电,也能直接驱动车轮。尤其是高速行驶时,发动机直接输出动力,能量利用率高得多。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两种车型的实际表现。增程车的优点是充电灵活,适合充电条件有限的区域,但它的能量损耗也注定它在长途驾驶中表现一般。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则更注重综合表现,在城市通勤和长途驾驶中都能找到平衡点。

提到插混车,就不得不提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品牌,比亚迪在这一领域已经深耕多年。2024年,他们推出了第五代DM技术,这套系统不仅降低了油耗,还进一步提升了性能,让插混车实现了真正的“鱼与熊掌兼得”。

500

比亚迪的这套技术在三大场景下表现尤为突出。首先是日常通勤。120公里的纯电续航(CLTC标准),几乎覆盖了90%的用户日常出行需求。按每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相较于燃油车,插混车每年可以省下1.2万元的油费。其次是长途驾驶。比亚迪的插混车综合续航达到2100公里,馈电油耗仅为6.6L/100km,仅为同级燃油车的三分之一。此外,车辆还配备了VTOL移动电站,6kW的外放电能力让它在户外生活中也能化身“电力供应站”。最后是性能表现。以汉L DM为例,这款车的百公里加速仅为3.9秒,同时通过云辇-C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将车身俯仰角控制在±0.5°以内,颠覆了传统性能车“高速必颠簸”的认知。

500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中国的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长85%,全球占比超过70%。比亚迪更是独占鳌头,累计销量突破360万辆,占据了细分市场的半壁江山。到2024年,比亚迪插混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70%,达到248万辆,其中宋系列以63万辆成为销量冠军。

不仅如此,全球市场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据英国研究公司“环球数据”发布的报告,2024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全球销量首次超过传统混合动力汽车(HEV),同比增长58%,达到678万辆。而同期HEV的销量仅增长了18%,为654万辆。这一变化,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插混时代”。

如果要问比亚迪为何能在插混领域如此成功,答案藏在他们“研发至上”的哲学中。从2011年到2024年的14年间,比亚迪有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净利润。2024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达到542亿元,同比增长36%,这一数字远超同期的净利润。

500

截至目前,比亚迪坐拥近100万名员工、11大研究院、近11万名工程师,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是世界上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的专利高达32项。也正如此,比亚迪才能陆续推出第五代DM、易三方、天神之眼高阶智驾、超级e平台等颠覆性技术。

500

“许多人在笑我们,说我们这是在烧钱,但我们深知,要把车造好,要想发展新能源,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对于外界的质疑声,他不在意经费是否在疯狂“燃烧”,只在意“技术鱼池”是不是足够大、足够深。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态度很坚定:“我始终坚信插混车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第一台车,无论如何要坚持走下去,即使走错了我也认了。”正是这种执着,让比亚迪从早年的“土味”车企,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派代表。

500

如今,全球每卖出四辆插混车,就有三辆来自中国品牌。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次胜利,更是技术路线选择的成功验证。正如王传福所述:“世界最先进的插混技术都在中国,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

从油电同价到电比油低,从充电焦虑到油电同速,中国品牌用技术和产品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全面逆袭。而比亚迪,作为这场技术革命的引领者,用自己的孤勇和智慧,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比亚迪的成功,不仅仅是销量和市场份额的胜利,更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集中体现。比亚迪用技术和产品告诉世界:中国不仅能造车,还能造出更好的车。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技术路线之争可能还会持续。但可以肯定的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正在用实力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