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saw没深刻理解"精品咖啡”定位,与别家连锁咖啡的不同,就盲目大干快上

【本文由“吃嘛嘛香”推荐,来自《精品咖啡只看西方?从Seesaw的困境说开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看报道,12年成立到16年底,一共才开出7、8家门店。17年拿A轮融资4500万,20年也才开出26家门店。之前总体在规模上保持克制,但21年,估计看到资本追捧Manner 和M Stand后, Seasaw耐不住寂寞了,心想:"大盘这么好,没理由出道更早的我,居然干不过这些小年轻。不成功则成仁,干就完了。"结果真就完了,一泻千里,开放加盟,9.9券都出来。兵败如山倒,事到如今,似乎离倒闭只差一口气了。

究其原因,在我看来,Seasaw同学没有深刻理解自己品牌"精品咖啡”定位与别家连锁咖啡的不同,就盲目大干快上,没有沉住气,缺乏长线意识。精品咖啡体现不仅在品牌提供的功能性利益上,如豆子产地,咖啡机成色,冲泡流程,环境调性等等,也体现在品牌提供的精神性利益上,如情感共鸣,身份象征,心理安全感,社会价值,自我表达等等。很显然Seasaw在后者并未与其他品牌做到清晰的差异化。

大白话就是,不值那个“溢价”。所以就是如今这个结果。如果回过头来,也许他们可以在保持自己调性的同时,去深耕“精神性价值”,比如,我乱说,他们可以去云南或者西藏某个绝美的“世外桃源”附近开一家,目标顾客是那些来自大都市且追求“短暂遁世,寻一方心灵净土,觅片刻宁静安然”的亦真亦伪的文青旅者。经过这些喜好表达的种子用户去各大红书上种草后,即可铸就一个类似咖啡界中“香格里拉”这样的品牌光环,挟着这种“不老泉美丽传说”的品牌故事,再复制粘贴这个成功密码,在全国遍寻这种诗与远方的避世秘境,营业坪数不一定要大,但位置和周边环境一定要“绝”。

此时,虽然发迹于上海,但由于品牌的这种定位,在上海大都市快节奏的背景下开店,反而会“稀释”品牌调性,所以可以适当减少上海的门店数量,以保持“极品精致”的效果。此外,Seasaw的英文品牌名在部分国内消费者中引发争议。在国潮崛起、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当下,纯英文命名确实显得有些“碍眼”。但也有人说,这个英文名和英文图形标志的手写体字体,起到对顾客的“筛选、固定、区隔”作用的。

暂且抛开这一争议,从品牌塑造的角度来看,Seasaw的英文名与品牌视觉符号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感,这一点令我颇为困惑。作为Seasaw品牌的老粉可能都注意到,Seasaw门店中悬挂的单车元素,显然是想通过"生活方式"的视觉符号来传递品牌理念。然而,"Seasaw"在英文中的本意是"跷跷板",这与单车的意象完全无法产生关联。这种命名与视觉符号的脱节,势必会削弱品牌的传播效率。或许有人会说这无关紧要,消费者根本不会在意。但我必须强调,对于一个主打"溢价"的品牌而言,每一个细节都会被目标用户放在显微镜下审视——他们正是在这些细节中,寻找品牌值得溢价的原因。不妨看看那些被各行业奉为圭臬的"精品"品牌,哪一个不是在细节处展现出近乎偏执的苛求?品牌认知的建立,往往就藏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之中。

要我说,Seasaw还不如把单车换成跷跷板,然后围绕它去“编出”一个推崇“平衡人生”的品牌信条,比如,我乱说,"左手烟火,右手清欢,在谋生与谋爱之间,修得一份物质丰盈、内心安宁的智慧。在物欲喧嚣中寻一方静土,于繁华浮世里守一颗澄心”。总之,对于定位于“精品”的品牌来说,在塑造和运营过程中,难度要大的多,门槛也高得多。

总之,对于定位于“精品”的品牌而言,其塑造与运营的难度远高于普通品牌,行业门槛也更为严苛。尤其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超高速发展社会中,追求精品化更是难上加难。是否有破局之道?答案无他——唯有持续迭代,在试错中积累经验,为行业提供借鉴。前路虽艰,未来可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