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民族传统,伟人的思想有多开放?
建国初期,伟人与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有一次饶有趣味且发人深省的对话,其中诸多观点,即便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令人振聋发聩。
谈及东湖宾馆梅岭一号别墅的建造,伟人直言不讳:“你们在东湖盖的两座房子(指甲所、乙所),像个乌龟壳,有什么好看?”这看似简单直白的评价,背后蕴含着对建筑美学与时代精神契合度的深刻思考。
他进一步阐述道:“落后的东西都要逐步废除,木船是民族形式,要不要用轮船代替?”
在他看来,民族传统固然需要珍视,但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新事物,切不能因循守旧,而应积极接纳更高效、更先进的替代品,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像飞机、汽车、坦克这些现代化工具,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形式,却在时代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代表着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伟人还以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举例:“为什么人们不喜欢旧茅厕,要用抽水马桶?”这一质朴的问题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推动着事物不断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提倡进步,反对保守与落后,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居住环境上,他认为大洋房子比小平房好,这并非单纯的物质层面的比较,而是从生活舒适度、空间利用以及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等多方面考量。
联想到老北京城的改造,伟人感慨颇深:“有些人对保护老古董的劲头可大了,连北京妨碍交通的牌楼也反对拆除。”诚然,民族传统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精神内涵,但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当这些东西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时,便需要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权衡利弊。
伟人的这些观点并非否定民族传统,而是强调在传承的基础上,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最后实现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