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制造的滥觞、麻烦,至今还在用户身上残存着
我的手机最早使用中国移动的号码。那时还没有电脑互联网络,只有手机可以远程通话发文字信息。订购的套餐是“通话+短信”,十多年不变。后来不知道具体什么时间,我的套餐改成通话+200M流量,所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送短信被扣了不少钱。发现多次额外扣非后到移动营业大厅查询才知道套餐别改了。客服的答复是,"有了手机上网,套餐自动修改的“。中国移动的逻辑就是:”自动修改套餐“,此歪理世人都懂得——没有人工设置”电脑自动计费“不会多此一举”。
我用手机至今了27年,前后换了个手机。大约自打2011年就开始发现手机套餐多次被修改,
1、要么是客服不打招呼偷改套餐,第一次就是这样。
2、各个营业网点的“客服”纷纷打电话“推荐新套餐”,也就是说我的账户和通话记录,在中国移动的所有网点都是透明的。所以才有那么多客服来骚扰我(来电电话号码都不相同)。你要说是非中国移动人员打来的电话,我不相信。因为有一个“中国移动开通的‘新婚夫妇爱情’套餐”在我没有接到中国移动客服电话就被加到我的套餐里了。而且等我到移动服务大厅投诉时,客服拿起电话就找到对方:“用户来反映增加结婚的套餐一事,你们不要太随便,人家俩口子70多了那还需要这样的套餐?”
3、偷流量。第一次偷改的的套餐中200M流量,我仅仅是在等公交车时才用一下——了解到转车辆信息。每个月不超过5次,每次2-3分钟。到结算期套餐话费都要多交5-8元。我在手机商店请他们看看怎么回事。他们试了一下(6次),流量最多不超过100M。店主说:“,你没有下载任何东西,移动肯定是偷流量了”。
4、偷该交费余额。我倒营业大厅缴费排队等待期间询问过很多老年用户,他们都说“套餐账目不明,每次通话的手机记录孩子统计过了,通话次数+时长都对不上缴费账目。这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反应。尤其大多数都是不会用电脑的人。
5、看来,道貌岸然的中国移动偷梁换柱,把质量管理的道理用到了偷窃的功夫上了,起偷窃用户真是做到了“持之以恒,精准施策,全面掌握,不留死角。”
其实中国移动的如此造次从根本上讲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就着这样交代——经济效益不问出处,钱上没写道德羞耻。
于是乎,挂在中国移动CEO办公室和会议室里的牌匾就是:经济效益不问出处,钱上没写道德羞耻。加个横批:不讲来路。
一月30日,【人民微评】人民日报对此直言不讳:“隐秘扣费,败露后却不承认,一再矫饰,大企业却耍小把戏。”
尽管用户不得已退出中国移动,但是过去使用中国移动号码申请办理的很多手续随着手机号的变动,给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麻烦至进还是存在的,至少你需要一个一个得去更正或重新注册登记,细细的丢失也是很难避免的。
工信部早在去年就表示,电信运营商不得推出限制老用户选择的资费方案,切实维护用户合法权益但是移动为了赚取眼前的蝇头小利,令用户为不必要的业务买单,无疑已经伤害到用户的基本权益。只想从用户手中多扣几块钱的套餐资费,而失去用户的信任,无疑是得不偿失。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魏明因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查,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国企反腐问题上。作为曾经的"一把手",魏明的落马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折射出权力失控的危险。魏明案绝非孤例。近年来,广东移动已有多名高管因腐败问题落马。魏明判刑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