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藏”下笔答好粮食安全“新考卷”
民以食为天,邦以民为本。粮食安全是最大的食品安全,是以“粮安则民安,民安则邦安”。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被摆在首位,足见粮食安全之重要性和紧迫性。
粮食安全何以为“国之大者”?自古以来,粮食都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之基,没有粮食安全就没有立足之地。当前,我国面临着粮食总量有限、单产不高、对外依存度大、国际形势严峻等“内忧外患”。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必须久久为功的长期课题,既无法回避也无以依赖,唯有自力更生才能端牢“饭碗”,坚持藏粮于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奋力答好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新考卷”。
藏粮于农,选好“应答者”,多元融合培育高素质“新农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解决好“谁来种”的问题,培育一支能种粮、种好粮的高素质新型农业从业者。培育壮大农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涉农职业培训、技能竞赛、人才招引、评聘激励等体制机制,坚持内外联动“两手抓”,既要筑牢“夯基石”,也要育强“领头雁”,充分发挥“土专家+洋博士”组合优势。加快推动传统农民转型,统筹用好人力、智力、技能等优质资源,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为农民提供多样化学习、培训、发展机会,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农业劳动者培养,全方位提升农业劳动者技能素养。加大专业人才倾斜力度,鼓励和引导城市专业人才服务农业发展,尤其是智能农场运营者、农业大数据分析师、精准农业技术从业者等掌握现代农业高科技成果的专业从业者,为推动和实现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做好人才支撑。
藏粮于地,铺好“答题卷”,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新农田”。“谷非地不生”,粮以地为根,要解决好“种在哪”的问题,坚决守牢红线和拉高底线。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基于我国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质量总体不高的现实逻辑,并结合“齐纨鲁缟”的历史逻辑考虑,提升国际“粮食战”防风险能力,守18亿亩红线就是守14亿中国人的“生命线”。严守耕地红线保数量,深入实施耕地保护工程,建立健全“田长制”等机制,完善全覆盖网格化监管,压实责任、从严查治、分类整改,加强政策激励保障,防止“谷贱伤农”而弃耕占地,为良田改造打下最大基数。拉高耕地底线提质量,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好耕地改造、污染防治、荒地开垦攻坚战,推动科学耕种、兴修水利,以提高耕地质量促进产能提升。
藏粮于技,用好“解题法”,科技赋能装备高质量“新农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要解决“怎么种”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高度和融合深度。今年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增单产、提质量、降成本方面突出作用,赋能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统筹科研资源推进协同攻关,尤其是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研发良种、良机、良法,点燃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引擎”。推进农业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化智慧农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科技小院、农科企业等扎根农村助农惠农,将科创成果从实验室“移栽”到种粮田,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从“育、种、管、收、销”全环节实现提质增效。(四川绵竹 袁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