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坏人的仁慈,是对好人的伤害。
路边的茶楼 人影错落
街上传来 两三声吆喝
人前摇扇 醒木拍桌
各位看官 你细听分说
有网友发来了一个案例(如图),让我评论,简单评论如下:
简单评论如下:
以下评论,并不是以所谓“法治”思维评论,而是以“文化”思维评论。因为按照法治思维,无法评论。目前西方法学思想在我国司法体制渗透和影响过于严重,所谓与国际接轨的法治思想是个伪思想——我们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制度不同、文化不同,不可能百分之百接轨,顶多是有部分可以借鉴。而可以借鉴的部分,也仅仅是与我们文化相契合的部分可以借鉴,不契合的部分,不可以。
1.对于未成年人犯恶性犯罪必须处以极刑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案例讲的很清楚了。我跟坏人做斗争做了这么多年了。恕我直言:我真的没有见过可以改造好的坏人。让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无一例外都是严厉的惩罚之后才能让坏人转性的,有的人太坏,就只能消灭。
2.对坏人的仁慈,是对好人的残忍。我们讲人权,是公平公正的人权。人权公平公正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人权要有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是对违法者的人权要有公平公正。当违法者侵犯了受害者合法权益时,那最低要同等条件的惩罚,才能让受害者身心得到尊重,人权才能得到维护。这就是被一些法学家嗤之以鼻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道理。
当然,这个道理也不是说全部都是这样的。我也认同有些杀人不偿命,有些欠债不还钱。例如为了制止犯罪、正当防卫这样的,那就属于杀人不该偿命的,例如过于高额的高利贷,那就属于欠债不该还钱的。
这里的原则和逻辑在哪里?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逻辑是:先违法者承担相应后果的主要责任。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上,针对不同的案件,按照谁先违法,谁承担相应法律后果主要责任的方式,会被公众认为是合理的。毕竟,绝大多数人是不会主动去违法的,而主动违法者,也就是我们说的过错方,过错方理应承担相应责任。
以此推广开来看,例如甲老板欠薪,那么被欠薪的工人为了讨薪,把甲老板打一顿,那甲老板就要承担主要责任,他不欠薪,工人怎么会去打他?这才是正常的案件起点。但是,我们的法律往往是从半截开始认定事实,也就是说,从工人打人开始认定为案件的起点,这就导致了很多案件,并没有真正找到起因,也没有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是机械式的执行法律——机械式执行法律的结果,必然就是这个结果。
但是这个结果,不公平,也不公正。因为如果工人可以通过其他合法渠道,包括通过司法渠道轻易获得工资,他必然不会去铤而走险去违法,但是当他发现维权成本高于违法成本的时候,他就会去选择违法解决。
这就是我们目前违法成本过低,维权成本过高的现实。也是急需改变的现实。
3.在图上这个案例中,我们不做有罪推论——这个减刑我们姑且认为是合理的。毕竟减刑是根据行为来判定的,而不是根据思想。思想是无法判定的。也就是说,这个奸杀犯,他完全可以通过加装改造好了的欺骗,来获取减刑。
那么,这里的问题在哪里?如果图中新闻是真的,那么问题就在:他在30年前就该死而没有死。也就是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应该处以极刑而未处以极刑。
4.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我本人不会因为对方是未成年人而手软。因为我见过太多作恶的未成年人。我不相信他们会改造好,事实上他们也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改造好过。让他们不再犯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教育感化,而是因为强大的国家机器强力压制,使得他们不敢再犯。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强力压制,他们分分钟就会死灰复燃。这个经验来自于三代人血淋淋的教训。那种天真病我身上没有。我很清楚法律的界限在哪里,所以我不会去鼓励犯法——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会迂腐。
5.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在于:对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处罚,需要修改法律。渠道是各位网友通过人大递交自己的诉求。这个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我们需要把这些年大法党们刻意留在我们司法体系的漏洞补上。他们留漏洞是为了给他们自己违法找活路,而我们通过人大去修改法律,是为了给我们自己找保障。这个事情,非得是每个人自己去做才行。别指望那帮法学家,他们在这个事情上,基本上不太靠谱。
6.那相关部门有没有责任?实事求是的讲,有责任。这是个严重的刑事犯罪。这种刑事犯罪发生的地方,往往综合治理是不过关的。用我们的话讲,看门狗没有看好门。近期这类案件曝光率增加,互联网上的戾气也在增加,反映出的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增加。人民群众对于安全的渴望在增加。我们现在没有敌人的飞机在我们头上丢炸弹,没有导弹打我们,这是整体上好的部分。
但是,我们现在对于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违法犯罪,是有需求有诉求的。解决这个需求,解决这个诉求,以目前的条件来看,事实上是不够的。例如正式民警数量不足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例如干部入户结对帮扶工作,是需要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只有说党员干部挺在前面了,尽可能的提前把可以堵住的漏洞都堵上,才可能避免这些问题。
光坐在办公室里,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共各位参考。
就这样吧。
在坐的看官 莫想太多
书中故事 是世间蹉跎
各人心中 它自有评说
听完这段 一笑而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