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围——中国航天的发展与中国芯片的破局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本国火箭成功将本国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从1958年毛泽东同志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开始计算,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

60年,雄关漫道真如铁。

60年,快马加鞭未下鞍。

在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战,挥舞核心技术大棒对中兴公司进行禁运的今天,回顾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重重封锁中溃围而出的创业史,对看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前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中国航天是在绝境中诞生的。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世界开始意识到空间技术的巨大价值。当时刚刚建国不足10年的新中国,也开始对自己的航天事业进行规划。1965年1月8日,在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后不到3个月,钱学森与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学家正式向国家建议研制自己的人造卫星,并得到周总理批示,中国航天自此走上快车道。

500

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这家被称作中国卫星“摇篮”的单位,荟聚了领域内高技术人才的精华。似乎不必过多重复中国航天初创时的“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没有给中国航天留下哪怕一点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放眼望去,荒漠连天,恰如百年困苦的绝境。

然而那群洋溢着青春与梦想的年轻人,硬是在这片绝望的荒漠中,开垦出名为希望的田野。

500

你也许不曾想到,高瞻远瞩的老一辈航天人,在创业之初的60年代,已经超前布局了未来:东方红一号/实践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尖兵一号遥感卫星,灯塔一号导航卫星,甚至还有曙光一号载人飞船——这几乎是如今中低轨道航天器的全部类型。尽管导航卫星和载人飞船由于国家财力原因被搁置,但科学研究没有无用功,今天广为人知的“北斗”“神舟”,正是受益于那些不为人知的型号工程。

48年前的今天,《东方红》响彻寰宇,中国航天石破天惊。

500

中国航天是在困境中发展的。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调整,全力发展经济,一批国防项目由于经费不足而下马,中国航天同样受到了冲击。

国家没有钱,就把长征火箭推向国际市场,从外国人手里挣钱;国家没有技术,就搞预研,搞合作,两条腿走路。竭力尽智,中国航天努力地与困厄斗争。

500

比起缺钱缺技术,人才的流失显得更为可怕。

待遇滑坡,是国有科技类研发单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面临的共同问题。90年代以来,“没钱途”、“不吃香”成了这些单位的共同标签,人心不稳,青黄不接,效益不佳。被迫下岗者有之,被外企高薪挖角者有之,公派出国不归者亦有之。

而中国航天,也无法独善其身。

长期以来,中国航天人拿着无法外国同行相比的薪酬,肩负着追赶国际领先水平的重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

因为航天是一个大国的支柱,必须有人去做。

所以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他们选择了祖国,而祖国终将选择他们。

500

中国航天是在逆境中强大的。

就在中国航天逐步摆脱困境,加速追赶的时候,美国看不惯了。

那是一个打赢了冷战的国家。

那是一个在冷战中为了高新技术不计血本的国家。

那是一个能豁出造14条大型核动力航母的钱,研发人类历史上最强大运载火箭的国家。

笔者至今依然很难理解,为什么航天实力一骑绝尘的美国,会对常年投入不及他们十分之一,工业基础薄弱,长期处于追赶者地位的中国如此忌惮。

美国宣称已经被中国渗透成筛子,甚至不惜诬陷本国航天企业有意帮助中国提高导弹水平,而理由仅仅是该公司的一颗卫星由中国发射失利,他们与中方组成国际调查组查明故障原因而已。

500

逻辑是荒谬的,但是看上去有论点有论据,非常符合美国法令。

封锁。

“哪怕卫星上有一根螺丝钉是美国制造,这颗卫星也不得由中国提供发射服务。”

想从美国买卫星?No.

想从美国买技术?No.

想从美国买元件?No.

“哪怕卫星上有一根螺丝钉是美国制造,这颗卫星也不得由中国提供发射服务。”

那个时候,中国低轨遥感卫星的分辨率是10米级,寿命3年,而美国同类商业产品的分辨率已达到0.6米,寿命5年。

500

如今,美国投入商业运营的低轨遥感卫星分辨率0.3米,寿命10年,而中国0.5米分辨率的商业星座已经发射,在轨寿命也提升到8年以上。

500

500

那个时候,美国拥有最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中国的第一代北斗导航系统还在绘图板上。

如今,中国的北斗三期星座正在紧锣密鼓组网,将为世界提供全球定位的新选择。

美国航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背影,不再是一骑绝尘后留下的扬尘,而是中国航天愈发切近愈发清晰的目标。

“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中国航天的远景是清晰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并着重强调航天强国的建设应当受益于技术创新。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航天毫无疑问将全力发展应用卫星,追赶世界领先水平;加快星座布局,推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提早布局下一代航天系统。

500

北斗系统的诞生,使中国军民产品的导航定位不再受制于人,国防安全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北斗三期星座更是重塑全球定位系统格局,给予全世界用户一个更新的、更先进的位置信息获取方式。未来,对北斗全球星座的建设、维护和更新,将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并以此为基础,推广全球定位的“中国标准”。

500

载人航天是中国航天的名片,深空探测是中国航天的志向,他们在未来中国航天的发展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都源于人类进行航天活动最本质的初衷——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这个摇篮里,我们终将走出去,成为星际居民。在这样的宏伟目标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傲慢与偏见则如同蚍蜉一般渺小。在相关领域中加强国际合作,不仅关乎中国航天国际话语权,更是中国大国责任的一部分,能够体现中国对全人类发展与进步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500

 

还是想说回中兴禁运风波这件事情。

近来看到许多观点:

比如,真假不辨地罗列“中外尖端技术差距”,表明贸易战“战必败,再战必亡国”;

比如,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进行回击是“民族主义泛滥”,没有了从前的“灵活身段”;

比如,中国太高调,应当“安分低调”地在现行国际贸易体系中做个“良民”、“顺民”;

比如,有人甚至担心禁运会导致中国重走“闭关锁国”的“老路”。

在看过中国航天突出重围的历史后,这些观点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中兴,以及众多中国通讯企业所面对的境遇,比中国航天好太多——至少还有人卖给你,并且指望着你的下游产品为他们牟利。

面对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最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在美国上游企业与中国下游企业深度合作的背景下,任何单方面的粗暴制裁,都只能以搬石砸脚为终结,除非美方能够在上游企业倒闭,或者大规模裁员导致人才向中方流动之前,为企业找到合适的新伙伴与新市场——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是全球贸易的好处,谁也别想单方面砸锅。

市场大了不起啊?

抱歉,就是这么了不起。

这大概也是自美国商务部宣布制裁中兴以来,一贯“推特治国”的特朗普总统在网络上对此表示沉默的原因之一。毕竟,这位高举“美国优先”“贸易保护”大旗的总统先生,这位以“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叫停博通收购高通的总统先生,不可能不明白禁运对减小逆差百害而无一益的道理。

对这场美国强加给中国的贸易战,笔者对中国的最后胜利抱有充足的信心,正如同笔者对中国航天的信心一样。

曾几何时,美国对自己在高技术领域的优势有着十足的自信,不需要刻意限制就能随意以技术代差碾压别国。当美国开始神经质地封锁中国航天,又将钳制中国芯片行业发展作为主要策略的时候,美国已经失去了代差碾压的底气,如果依然关注于让对手变差而非让自己变强,那么美国人的失败将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我们而言,想要赢得这场被强加的战争,秘诀在于国家层面高瞻远瞩的规划、意志坚定地投入,从业者层面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拼搏,头脑不可发热,壮志不可泯灭,脊梁更不可弯折。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笔者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波涛中的一缕细浪,在此谨与芯片制造业同仁共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