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那么非洲文明的问题在于留在摇篮的时间太久了
【本文来自《不懂就问,为什么人类发源地黑非洲没有孕育出任何人类古文明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一句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对你这个问题,你也可以设想一下,人类永远留在摇篮里会怎样。
人类的进化,其实都是从创新开始的,越早的创新越简单和低级,但都是创新,而且是主动创新。我说“主动”二字,这也许和很多人的感受不一样,原因只是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创新能力,所以理解不了创新者群体。在他们眼里,大多数人始终在为适应环境而实践,创新是这种实践的很偶然的回报。但在创新者那里,不管创新者自己怎么看,事实总是他们这些创新者做了和非创新者们不同的事——或者他们有主动的不同实践,或者面对相同的实践有不同的认识能力进而有不同的认识。
有巢、燧人、伏羲、神农,这些传说人物所做都是这样的创新,虽然他们各自都可能代表不止一个人,但最初的创新者不可能是大众,虽然最终必须由大众来彻底完成创新和普及。
不肯固守一种生存方式而试图改变,也同样是一种创新尝试。一部分人能走出非洲,另一部分人则不能,这就是个创新意愿和能力的差异。也许一个时间点上这种差异是偶然的,但数千年、上万年始终不肯创新的人最终文明进化的速度慢,这就是必然的了。
改变生存方式是最简单的创新,这种分化对文明的进化影响还是不够的,后续的很多分化,既包括主动创新的差异,也包括客观环境的筛选,叠加在一起才影响了整个人类进化过程。这个进程肯定很复杂,各批勇于创新的那些人中未必都有好结果,但几万年、几十万年始终固守一种生活方式,最终留在原地的那些人,和存活下来的创新者们比较,落后是没有悬念的。
对这种落后,交流还不是能改变的决定性因素——用我们中国人知道的历史来讲,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对我们文明没触动,比我们先进的西洋钟表和枪支都被我们见到了也不行,需要鸦片战争这种交流才能促使我们救亡图存,而且和我们同样被入侵的印第安文明连救亡图存都会失败。我们的成功背后,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很多人的创新,这是印第安人所不具备的——不说别的,现在还在保留地的少数残存印第安人,他们至今融入了现代社会没有?主动创新的意愿差别,是相当惊人的。
你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中国存在,或者没有中国人在非洲的存在,非洲的发展会受什么影响?他们走进现代社会的障碍可不仅仅是西方人——在西方人来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之前,那片土地上的文明始终是发展迟滞的。
我的相关哲学观点是,文明是有序性进化的载体,而有序性进化不能用主动创新之外的任何其他因素来驱动。短期来看,一些客观条件,比如自然地理因素可能是创新水平低下的文明产生发展差异的更重要原因,但长期去看的话,这种客观条件的不同根本就不能和数以万年计的主动创新积累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