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骇浪(8)-F35A渗透式打击

UAC23 无人舰载战斗机:海战先锋

E7 这种具备高度先进航电与探测系统的预警机,竟在实战中被 UAC23 无人战斗机以直接撞击的非常规战术击落,这一事件令花旗国军方大为震惊。此野蛮打法所展现出的决绝与无畏,让花旗国对后续预警机的部署策略做出重大调整,不再敢轻易将其前出至危险空域。

500

思博亚基地在实战中 UAC23 无人战斗机,有着复杂的成因。以 SC3 护航行动为例,出动的 4 艘 7 万吨级燃 - 电航母,搭载了 48 架 F23N 舰载双座战斗机、16 架 F23NE 电子战型,而 UAC23 无人战斗机数量高达 150 架,占比远超有人战机。

从技术层面来看,思博亚基地本就以技术驱动发展为导向,热衷于采用新兴技术。UAC23 无人战斗机契合这一特质,其制造流程相对简化,成本投入较低,并且通过软件功能的灵活切换,能够迅速适配侦察、攻击、干扰等多种作战任务,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有效战斗力,故而得到重点发展。

从人员层面分析,舰载机飞行员的培养存在极大困难。培养一名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需耗费大量时间与资源,周期漫长。而 F23N 作为重型舰载机,对飞行员的技术与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尤其是在着舰环节,操作难度极大,这使得合格飞行员数量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500

不过,经过大量实战演习以及精确的模拟推算,UAC23 无人战斗机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它在应对单一作战任务时,能够凭借高效的算法与精准的执行能力出色完成任务,例如在执行特定区域的侦察、对固定目标的攻击等任务时表现优异。但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下,面对多样化、动态化的作战需求,单纯依靠无人战斗机难以应对。

实际作战过程中,诸多关键决策环节仍需人工介入,如根据战场态势实时调整作战策略、对模糊目标进行甄别与判断等,人工操作在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技术性能方面,UAC23 无人战斗机采用了先进的航空材料,其机身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有效提升了飞行性能与载荷能力。动力系统配备了高效能的涡轮发动机,具备良好的加速性能与巡航能力,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抵达作战区域并保持长时间的空中巡逻。航电系统集成了先进的雷达、光电探测设备以及数据链通信模块,可实现对目标的远距离搜索、跟踪与精确识别,并将获取的信息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同时接收来自 F23N 双座战斗机或航母指挥平台的指令。武器系统具备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任务需求挂载不同类型的导弹、炸弹等武器,实现对海、对空、对地的多目标打击能力。

500

在以前实战中,UAC23 常与 F23N 双座战斗机协同作战。F23N 凭借飞行员的决策能力与复杂环境感知能力,在空中指挥与引导 UAC23 执行具体作战任务。在攻击敌方舰艇编队时,UAC23 可率先利用自身的隐身优势与高速性能,突破敌方防空警戒圈,对敌方舰艇进行侦察定位,并发射反舰导弹实施攻击。F23N 则在后方安全空域,通过数据链对 UAC23 进行远程操控,根据战场实时变化调整攻击策略,确保攻击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防空作战中,UAC23 可作为前沿侦察与拦截力量,利用其数量优势对来袭敌机进行分散式攻击,干扰敌方攻击编队的阵型,为 F23N 创造有利的空战条;

F35A低空来袭

在E7 被击落后,花旗军陷入一阵慌乱。但在上级及宪兵强硬施压下,100 多架战机迅速进入挂弹准备出击状态。机场瞬间忙碌起来,一架架战机在跑道上滑行、加速,随后腾空而起。第一波次中,24 架战机挂载战斗武器,18 架挂载反舰导弹,组成了强大的攻击主力。

与此同时,B21 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出击。尽管失去了至关重要的空中侦指平台 E7,但天上的电子侦察机已捕捉到舰队发出的雷达信号,能够对舰队进行概略定位。然而,由于海面上反射源众多,难以精准识别目标。

在此情况下,一个由 8 架 F35A 战斗机组成的中队,以战斗挂载模式,利用 F35A 出色的低空性能优势,实施渗透式侦察。这 8 架 F35A 战斗机采用大间隔疏开队形,借助自身的隐身特性以及低空海面雷达杂波干扰的掩护,朝着舰队低空飞行。此时,舰队上空的 E23 预警机虽已增加到 4 架,但面对这种低空穿透式侦察,其探测作用距离严重下降,致使整个舰队出现了防空漏洞。

500

当这些 F35A 飞行至距离舰队 200 公里处时,全部迅速拉起到高空,并打开雷达,采用成像模式,全力搜索航母、大型货轮等具有明显目标特征的船只。F35A 所装备的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能够快速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通过发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获取目标的详细图像信息。其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可识别出目标的轮廓、大小等特征,从而精准判断目标类型。

在扫描过程中,F35A 的雷达系统不断将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机上的任务计算机运用复杂的算法,从大量的雷达回波中筛选出符合航母、大型货轮特征的信号。航母因其庞大的舰体,在雷达图像中呈现出独特的形状和尺寸,且具有多个明显的反射点,对应着舰岛上的各种电子设备和舰身的金属结构。大型货轮则通常具有较长的船体和较为规则的外形。F35A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识别,迅速锁定潜在目标,并将这些信息通过高速数据链,以加密格式实时传输回花旗军的后方指挥中心。

500

在思博亚舰队这边,负责防空预警的舰艇雷达系统也在持续工作。虽然 F35A 利用低空优势避开了部分预警机的探测,但舰队自身的防空雷达网络依旧在发挥作用。一些具备低空探测能力的舰载雷达,通过特殊的波形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试图穿透海面杂波,捕捉低空目标。当 F35A 上升至 3000 米高度打开雷达的瞬间,舰队中的部分防空雷达接收到了异常信号。

不过,F35A 的隐身设计使得其雷达反射截面积极小,这些微弱的信号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极易被淹没。防空雷达操作人员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凭借经验和先进的信号分析软件,对这些疑似目标信号进行甄别。一旦确认目标,防空系统将迅速做出反应。

500

此时,舰队中的防空指挥系统立即启动应急程序。各舰艇之间通过数据共享网络,快速传递目标信息。装备有防空导弹的舰艇迅速调整导弹发射系统,将目标参数输入火控计算机,计算出导弹的发射诸元。近防炮系统也进入待命状态,其雷达和光电探测设备紧紧锁定可能来袭的方向。

F35A 在完成搜索任务后,并未立即撤离。它们深知此次行动的危险性,在保持与舰队一定距离的同时,开始对舰队的防空火力分布进行试探性侦察。其中两架 F35A 故意释放出一些微弱的电子信号,模拟攻击前的准备动作,试图引诱舰队防空系统暴露火力点。

舰队方面,防空指挥官识破了这一意图,并未轻易下令开火。而是通过对 F35A 行动轨迹的分析,进一步推测其可能的攻击方向和后续行动。同时,指挥中心紧急调动部分 F23N与UAC23 无人舰载战斗机,前往 F35A 所在方向进行拦截。

500

UAC23 无人舰载战斗机在接到指令后,它们凭借先进的 AI 算法,在空中自动组成战斗编队,以高速向 F35A 逼近。UAC23 利用自身的隐身优势和灵活的机动性,试图在 F35A 撤离之前对其进行拦截。

F35A 飞行员察觉到 UAC23 的逼近后,立即调整战术。他们利用 F35A 强大的电子战系统,对 UAC23 进行电子干扰。F35A 发射出大功率的干扰信号,试图扰乱 UAC23 的数据链通信和雷达系统。然而,UAC23 内置了先进的抗干扰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干扰信号,并自动调整通信频率和雷达工作模式,尽量降低干扰对自身的影响。

在双方即将遭遇之际,F35A 飞行员果断决定撤离。他们凭借 F35A 出色的发动机性能,迅速加速并降低高度,再次利用低空杂波的掩护,朝着远离舰队的方向飞去。UAC23 则在后方紧追不舍,但由于 F35A 提前拉开了一定距离,且在低空飞行时具有速度和机动性优势,最终成功摆脱了 UAC23 的追击。

而后继攻击大队的 18 架 F35A 收到了侦查的信息,在500公里距离上,迅速装订射击诸元。每一架 F35 除携带两枚隐身反舰巡航导弹外,还携带了 6 枚动力诱饵弹药。这些诱饵弹药全程模拟隐身巡航导弹飞行,旨在干扰舰队防空系统。

随着投弹指令下达,F35 战机在安全距离外依次发射导弹与诱饵。导弹和诱饵以密集队形冲向舰队,一时间,海面上空飞行轨迹错综复杂。舰队防空系统迅速响应,远程舰空导弹率先出击。装备有先进相控阵雷达的防空舰艇,在探测到目标后,火控系统快速计算目标轨迹、速度等参数,引导远程舰空导弹精准拦截。这些远程舰空导弹具备高空高速拦截能力,能在较远的距离上对来袭目标进行打击。

500

紧接着,ESSM防空导弹系统也加入战斗。近程防空导弹凭借其反应速度快、射击精度高的特点,对突破远程拦截的目标展开二次拦截。近程防空导弹的雷达制导系统持续锁定目标,在目标进入有效射程后立即发射。

尽管舰队防空火力全开,但由于 F35 投放的诱饵弹药干扰,部分防空导弹被误导,偏离了真正的反舰导弹。经过激烈的拦截过程,仅有 2 枚导弹突破重重防御,命中了一艘千吨无人舰。

被击中的千吨无人舰,瞬间燃起大火。舰上的损管系统迅速启动,自动灭火装置开始工作,试图控制火势蔓延。然而,由于反舰导弹的巨大威力,无人舰的部分关键设备遭到严重损坏,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相继失灵。

在舰队全力应对 F35 攻击的同时,指挥中心迅速做出决策放弃无人舰。同时紧急调动更多的 UAC23 无人舰载战斗机升空,对 F35 机群展开反击,但对方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此次战斗虽暂时告一段落,但双方都深知,这只是大规模海战的开端!

扇歌 - 科幻平台 更多原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