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卷,叫感动自己

首发于公众号“贼叉”

昨天看了一个关于帝都鸡娃的帖子,大意就是家长为了鸡娃,硬生生在帝都开启候鸟模式:为了孩子上学,一家三代五口平时住在东城的老破小里(35平),毫无隐私可言。因为生活习惯的问题,和老人经常闹矛盾,只有能周末回昌平住100多平的大三居,有那么一点生活的气息。后来矛盾越来越深,就让老人住朝阳,自己继续候鸟。为了孩子读书还买了两架钢琴,总之就是一个煎熬。

很多人看了以后表示家长太不容易了,北京的孩子和家长实在太卷了,只有我看得是一脸的迷惑:这一切不都是自找的么?

这个自找倒不是说鸡娃这事很苦,怨不得别人,而是她的操作实在是很令人费解。

说起帝都的教育,其实就集中在东西海——以上排名为逆序,换句话说,海淀最强,西城次之,东城又次之。整个东城拿的出手的学校大概就是北京二中,而且和西城海淀比起来差距也有点明显。以2024年高考成绩为例,689分以上的的考生人数的前十名高中,海淀占了5所,西城3所,东城和朝阳各1所;还有人搞了个北京高考区域排名转化成全市排名的算法:

500

但是根据今年2月份的房价数据来看,东城低于西城高于海淀。所以这个家长真的是为了孩子读书,那应该选择海淀啊——房价也便宜,好学校又多,没道理跑东城去遭这个罪啊?

而且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学钢琴呢?如果是爱好,完全没必要搞两架;如果是想靠这个吃饭,请允许我沉默一会……

鸡娃这个事吧,他肯定是不轻松的,何况帝都本身就是鸡娃最卷的城市。每个打算鸡娃的家长其实都是做了功课的,一定要在自己的经济、精力的极限内合理安排,否则的话就是事倍功半。

对照这个家长的操作,可以说从大到小,每个步骤都是错的,看得我这个距京千里之外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我相信把她的这个事儿发给正经鸡娃圈的人看都是一脸懵:把自己累个半死,走的全是弯路,到底图个啥?

很多人对北京的教育有个误解,觉得北京孩子考清华北大和考纽约汽修技校一样容易,事实上这真的是误解——帝都孩子考清北的惨烈程度远超很多人的想象。但是在北京,想考个普通211的难度确实要低很多。

鸡娃,那肯定是冲着清北或者浙江大学这种学校去的,而北京除了东西海以外的区域,朝阳算是缓冲,丰台开始就断崖式下跌。只不过如果要求放低一点,孩子也没那么累,能考的学校虽然不是清北浙,但是相对其他地区来说也是相当香的了。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这个家长对鸡娃这个事情已经心力交瘁,对卷这个事情深恶痛绝。然而今天这个局面,可以说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还真的不能怪环境。除了把自己感动的不要不要的,实际效果真的是……

真的,我一直都觉得,想鸡娃的家长,默认得长个脑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