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又再来,工业化我们会不会走上美国的路?

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历史上的美国和当下的美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好像是这样在折腾。

对于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追求,一直就是我们历代先贤苦苦追求的产业发展目标,无论是在1949年之前还是在1949年之后,我们被世界各大工业大国欺负的事不要太多太多。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从上世纪发展直至今日,我们国家的工业化才慢慢有了值得一看的规模。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各大工业化强国,也正是以工业现代化为基础,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中央。但是这些工业化大国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对通过工业生产获取利润已经不满足了资本的贪心。想通过抓住美元铸币权让工业制造业转移,把做苦力的事交给那些追求工业化的国家来完成,自己开始妥妥的赚快钱。

在某种意义上说,恰好我们又抓住了工业制造现代化转移的这一机遇,比较快的完成了工业现代化的集成。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工业发展也借助于农业现代化及服务业发展、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完成的。

以历史的发展经验来看,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对于产业分工来说,以上的十二个字几乎就是产业发展之真经。我们知道这点,人家也不傻。值得玩味的是,开始去工业化的美国,又已经提出再工业化。

农业是相对受制于外部风险较大而产出比较有限的产业,服务业更是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在三个产业中,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对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说,美国人似乎已经醒悟了,决定要再工业化。

但就目前再工业化的情况来看,似乎有点吃力,进展并不是那么顺畅。能不能简单的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值得警醒的是,我们会不会走像美国这样折腾的路子?目前来看,还真有可能。

资料显示:

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制造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是27%(1973年,比美国迟8年),而到1994年则下降到23%。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就业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则从1960年的56%上升至1994年的73%。从1960年开始,其他发达国家均出现类似现象。

当初,美国为什么会去工业化?从以上资料来看,并不是美国政府主动要求工业化,也不是不得不去工业化。这些都是资本的自然选择,各种业态在对利润的追求过程中天然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就业人口对高收益的追求也是自然合理的要求。所以农业和工业成了基础的源头性行业,产出及利润已经低下,或者说为了产业链高端维持较高的利润,人为的把源头性基础性产业的收益压榨到极限。

我们常常能听到有金融资本家的御用专家说那个什么是产业间“U”字型利润分配,最基础的工业制造在利润及收益事实上也是出现在最底部。

说得更严重一点,在分享工业现代化红利的普通要求下,人工费已经高企难下,最基础的工业制造业虽说很强大,但并不如其他行业收益更大,如果在利益分配方面,得不到有保护的倾斜,从业人员的流失就是去工业化的最初迹向。

最近几年,实业不赚钱已经是普遍现象,实业之所以为实业,就是以工业化制造业为基础的产生行业,资金、材料、技术、设备、人才、管理共同组成实打实的系统,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人才流失,资金短缺,技术过时,设备老化,管理松懈等等,最后导致的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工业现代化崩溃。何况我们还没有美国手头所掌握的其他有效工具,更玩不起去工业化。

以眼下美国再工业化的困境来看,他们尚且感觉再工业化很难给力,我们就更不要轻易的踏上这条折腾之路,更要老老实实的保持先进制造业这一强国之本,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