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正在被全世界偷师
之前咱们聊过很多次文化输出,最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可能无意中这个问题可能已经有解了。
当然了,文化输出的前提是咱们不能被别人迷得神魂跌倒,这个问题这两年已经潜移默化解决了。
首先是国内越来越对欧美文化祛魅。
这种“祛魅”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再认可欧美那些东西了。而是说开始平视,或者说审视,更加理性客观。认真思考你的东西到底对不对,有没有优越性,你的东西好,我会学习你,你的东西不行,我也不会觉得我赢了。
举个例子大家就理解了。
早期国内很多人说欧洲都开小车,中国人都喜欢开大型SUV,说明欧洲更加节俭更加实用主义。
这种问题明显是不对的,欧洲很多街道和主城区是七八十年前建的,如果经常要在那里边活动,你开大车就等着剐蹭吧,这一点很多年轻人稍微一想就能想明白的,因为他们并不会先入为主觉得欧洲那边比我们高明,而是优先思考他们为啥会那样做。
我在之前看小红书的时候,有德国和意大利那边的用户也说,他们其实是想开大车的,谁都想车里装更多东西,车里宽敞开着也舒服,但是条件不允许。如果在郊区住,并且在郊区工作,他们一样优先大SUV。
电影领域更明显。好莱坞曾经凭借精致的特效、英雄叙事和全球文化符号,几乎垄断了国内票房与话题,而国产电影常被看做落后一个时代。随着《流浪地球》、《哪吒》、《长津湖》、《我不是药神》等电影上映,观众逐渐发现,我们的电影确实是行了。
这种转变不仅是票房数字的逆转(2023年国产片市场份额超80%),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觉醒。
此外这些年的好莱坞电影拍的确实垃圾居多,前几年还不错的漫威这几年也江河日下。大量政治正确元素充斥电影每个角落,搞的乌烟瘴气。
这要在以前,咱们可能认为美国人思考得更加深一些,说不定还会主动学习一下这些恶习。但是到了这几年,就相对客观多了,大家承认《星际穿越》是好电影,也狂怼《美人鱼》使用黑人女主这种行为蠢透了。我们不会盲目到觉得我们自己拍的都是精品,也不再无脑觉得他们拍的都有深意。
更重要的是,经济的繁荣,导致了文化的繁荣,我们有了自己的叙事结构,也有了自己的美学输出,比如《哪吒》、《黑神话》,以及李子柒。并且想玩《黑悟空》还得花65美元,如今《黑悟空》在各个海外也是绝对畅销产品。
现在更神奇的是,我们不再主动求着他们看,而是我们自己玩,他们觉得我们有意思,主动围了过来,然后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了更多,变得更喜欢了,如今中国隐隐约约就是当初美国的感觉。
但这不是我今天想说的,类似《黑神话》这些产品,固然极其优秀,但是真正能改变别人印象的,应该是一些更细微的,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的东西,正如中国人在小红书上体现的生活智慧让老外大开眼界。
比如下图这个妹子对“国”这个汉字的结构,在美国那边引发了传播链,不少人表示他们竟然这样学会了第一个汉字:
再比如之前有老美说咱们的“中”字看着像旗帜,评论区认真给他解释,哪怕看不懂汉字,也一目了然,其实这正是汉字的精华和魅力所在:
这让不少老外怀疑咱们的文字是不是都是这样来的,这不好奇心就上来了,这不是就很多人当初看《老友记》的感觉嘛。当初咱们学习美国文化,不就是越看越好奇么,了解的越多,越想了解更多。
美国人前几天还在他们社交媒体上说,经过这两年的反复交流确认,他们最近意识到,中国人并不像政客们说的那样整天就想着坑美国人,反而非常热情非常幽默,中国网友提供的大量梗图,以及“包浆梗图”更是逐步成为全世界的刚需。
能做出这么多梗图,又有这么多神奇表述的人,怎么可能是坏人。这不就是之前经常说的那个“非官方平行外交渠道”嘛,通过这个渠道,更多信息被传递了出去。
我们知道,老外一直对咱们的熊猫很感兴趣,但是熊猫传递的信息并不多。可一旦进化到了熊猫表情包,那信息就接近无穷了。现在他们对咱们熊猫表情包非常感兴趣,最近跟美国同行聊天,他们经常甩这个表情包来替代之前的“Consider it done(包在我身上)”,一猜就是从小红书学的,一搜果然是。
而且中国这边特别卷,任何作品想出头都特别难,所以我们很多现象级产品,在海外也是现象级的,比如我们的网文,再比如美国人现在也在看《甄嬛传》:
现在国外对中国城市的便利性,智能化程度,以及公务员队伍的效率,都是极度认可的,甚至超过咱们很多人对这些东西的认可程度。
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出现了明显的“溢出效应”,有点像当初美国人只是觉得大排量车用着带劲,但是没想到被全世界羡慕,形成了独特的“美式大排量文化”。
而且有个东西,就是春晚。春晚语言类节目这几年表现不太好,但是歌舞类几乎都是顶级水准,大量切片流传到海外,比如金晨白鹿宋雨琦她们的那个女团视频,大量切片在海外短视频网站非常火爆,他们也感受到了顶级中式审美,也说明“好看”这个问题上全球分歧并不大。下图这个小哥也在看春晚:
还有人甚至要来中国过年:
当然也少不了二人转:
鸡蛋羹也必须安排上: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吧,如今小红书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传播接触区”,在这里,中外用户接触的都是琐碎又真实的生活,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用户的热情和素质,于是一些误解自然而然地消融了。
所以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全世界欧美文化史绝对的主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之前繁荣的经济产生了大量好玩的产品,比如电影、音乐、游戏等等。他们甚至都没有去主动宣传这些东西,但是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会主动去接触这些东西,进一步喜欢上美国。
所以咱们经常说“文化入侵”,是不对的,文化的传播不是飞机坦克撞开别人的国门。恰好相反,是你平时用的玩的东西太高级,别人主动爬你院墙上看你们在玩啥,主动想加入,想让你教他。然后再接下来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彻底折服。
以前我们如饥似渴学别人,现在正好反过来了,现在他们主动过来围观我们了。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有了更美好的感受,对我们的方方面面更加认同了。
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播核心是“美好”,“高雅”,“热情”以及“兼容并蓄”,这恰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核心。经济繁荣了,这些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东西披上新时代的外衣迸发出来了。
正好小红书作为这次文化碰撞的“接触区”,小红书的用户也展现出了我们这个民族老百姓最优良的那种品质,热情、好客,不抬杠,也不让你的话掉地上,既有亲手构建美好生活的行动力,还有炉火纯青的造梗能力,
小红书也算是厚积薄发了。
不出意外,旧全球化正在死去,新的全球化正在新生。
只是这次主导文化的不是好莱坞电影(他们这些年确实也没拍出来多少的正经东西),或者Instagram 网红文化主导,现在是中式生活方式、表情包、meme 图在全球流行。
当然了,最重要的,依旧是我们热爱生活这事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叠加经济繁荣带来的加速效果,让中式生活越来越被全世界所认同,认同文化的本质,就是认同你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在哪都一样,生活中你过得丰富多彩,肯定会被周围的人羡慕和效仿,在民族和国家这个层次也一样。
总之,“无脑排外”和“一股脑都接受”,都是不自信和不理智的表现,我们现在越来越趋向于一种“理智平和”,这才是现代公民应该有的状态。而文化输出不再是“主动教”,而是“自来水安利”。先潜移默化,然后涓涓细流汇聚成洪流,席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