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世界工厂:寻找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作者 | 傅斯特

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撼动了整个人工智能行业,产生爆炸性的连锁效应,触发了太平洋彼岸的一场行业大地震。

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眉飞色舞扭起秧歌,距离“飞入寻常百姓家”已经触手可及。

种种迹象表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浪潮,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开始重塑产业生态,带来巨大的时代机遇和想象空间。

这对中国制造而言,意味着什么?

AI领域的争夺战,背后不仅是大国博弈,更关系到全球产业链的分工、金融科创资源的流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已经能够做到平均30秒下线一台,以华为为代表的科创巨头用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变化正在快速地发生。

看懂这一时代趋势,就不得不关注“世界工厂”东莞的最新动作,其打出的两张“王牌”,显示出中国制造的新风向。

背后信号,意味深长。

01两张“王牌”

在DeepSeek引发的AI浪潮里,也有“东莞制造”的身影。

2月8日,OPPO宣布,即将发布的 Find N5 将正式接入 DeepSeek-R1 智能系统。

500

而在此前,华为云也宣布将上线基于华为云昇腾云服务的DeepSeek R1/V3推理服务。

华为和东莞“双向奔赴”的故事,早已为中国制造的观察者所熟知,也是东莞城市发展、产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如今,华为已经深度融入到东莞的产业血脉之中,成为举足轻重的“火车头”。从2019年开始,全球瞩目的华为开发者大会连续6年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举行,见证了鸿蒙横空出世到“纯血”鸿蒙诞生的全过程。

在2023年7月的那一场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华为盘古大模型不作诗,只做事”,“一切皆服务,AI重塑千行百业”。

不作诗,只做事。这样的务实气质,像极了东莞这座中国制造业名城的个性。

事实上,华为对AI的理解,离不开家门口东莞的22万多家企业的庞大需求,这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为AI赋能制造业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也指明了产业升级发展的清晰方向。

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在2023年对153家灯塔企业进行了调研,他们发现:

制造业领域的佼佼者们,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上,要领先其它企业3-5年。

这不仅是眼光和层次所决定,同时也是由巨大的现实需求所驱动。世界工厂,注定要又一次成为先行者。

蛇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广东连续第三年举行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奋进号角。会上有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广东明确,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紧随其后,东莞也举行了新春第一会,并以政府一号文、二号文的形式,打出了两张制造业升级转型的“王牌”,可以概括为:

人工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00

东莞市中心(图源:影像莞)

为什么今年的东莞一号文,选择了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瞄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赛道?

世界工厂的计划,雄心勃勃。依托华为、OPPO、vivo等领军企业,东莞将在未来3年投入不少于30亿元财政资金、设立规模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争创全国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行业应用基地,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的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争取在发展AI手机、AI服务器、AI可穿戴设备等细分赛道上率先突破。

这样的破局之道,可以说是投入巨大、信心十足,“砸”下海量的真金白银,切入点精准而务实。

要知道,智能制造本就是东莞的强项。早在2010年前后,东莞就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升级;2014年,东莞开展“机器换人” 行动;2023年,东莞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数据显示,目前东莞拥有人工智能企业超500家,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领域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华为、OPPO、vivo等龙头企业,更是在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实力雄厚。

02制造业的“大海”

平心而论,东莞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内各大城市的竞争中,尚未跻身第一梯队。2024年9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显示,“AI之城”第一梯队,主要包括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和合肥等10个重点城市。东莞排名全国第23位,仍然是一个“追赶者”。

不过,东莞也有自身难以替代的优势,那就是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里坐拥22万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1.4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0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81家上市企业。

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拥抱东莞这片制造业的“大海”,面向海量的真实生产场景,拿到价值极高的大数据。

英国《自然》杂志曾刊登一项来自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联合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训练大模型时,只用AI生成的内容,会导致大模型越来越“傻”,这被称为“模型崩溃”。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模型数据脱离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导致错误层层累积,不断放大,类似生物学中的“近亲繁殖”导致后代缺陷、物种灭绝。

可见,不仅制造业需要插上AI的“翅膀”,而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行业,也需要一块绝佳的“练兵场”。

东莞此时出手,恰恰是掐准了时机。从工业中来,又回到工业中去。事实上,人工智能与东莞制造业的双向奔赴,已经诞生了不少生动的实践案例。

比如,东莞有一家自动化设备和精密加工领域的企业沃德精密,长期面临小批量、多品种的离散型制造流程痛点,难度大、过程繁琐、效率低,设备、物料、环境、物流等要素协同起来非常困难。

后来,经过技术改造,沃德精密引入传感器、AGV小车、智能机器人、立体智能仓库等硬件,建立企业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通过持续数字化转型,沃德精密产线效率提升超20%。

在AI的助力下,智能机器甚至可以完成过去难以想象的复杂操作,比如一键切换生产线。

在一条生产线上,部署一个全新的应用方案,过去需要以月或者年为单位,在AI的辅助下,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完成。

数字化,是AI赋能制造业的前奏。如果说自动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工具等是现代工业的“乐手”,那么拥有自主决策能力的AI模型,就是最关键的“指挥家”,两者相结合,迸发出的能量难以估量。

东莞此次发布的一号文,目标极为明确,就是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这是制造业大市向AI进军的明确信号,也可以看作数字化行动的“升级加强版”。

500

东莞滨海湾新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效果图

在人工智能的布局,东莞一号文绘制出了一张详细的“路线图”,包含算力供给体系、工业数据集供给、工业垂直领域模型创新应用等一共十个方面。对于最能服务于制造业的工业AI领域,东莞拿出了真金白银奖励,相当给力:

设立最高5000万元算力券,对制造企业、软信企业、高校院所等通过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租用市内外智算资源的,按不超过实际服务额50%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资助;

设立最高1500万元模型券,支持企业利用通过备案的大模型底座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推广;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联合体,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4000万元资助;

到2027年,东莞力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300亿和3000亿。

此外,还要开发不少于3个制造业基础大模型、15个垂直领域大模型、200个“两高”(高精准度、高稳定性)工业小模型、工业APP或工业智能体。

让制造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流淌着AI的血液。这是“世界工厂”瞄准的星辰大海。

03制造业再升级

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之外,东莞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出的第二张“王牌”,是生产性服务业,简单来说就是与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服务业。

根据经济学“微笑曲线”——上游研发设计、下游品牌服务往往是收益最大的环节,中间的加工制造则处于价值链底端。如一部手机里的操作系统、软件、芯片中的内置程序、各种专利等,这些创造的附加值往往达到40%-50%。

一般来说,越是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产业体系中的比重越高。比如,美国GDP中服务业占8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65%左右。

对于东莞来说,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不断将价值链向上下游两端延伸的过程。

在今年东莞市的二号文件中提出:

力争到202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到55%左右,打造10个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壮大100家以上有竞争力的领航企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同样也少不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

二号文件中就提到,开展鸿蒙系统生态链建设,打造鸿蒙特色产业园;支持制造业企业剥离软件信息服务,对发展规模达到一定条件的规上企业,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奖励;力争到2027年,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产业领域培育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等。

AI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碰撞出新的可能。这对于东莞培育出下一个增长点,意义重大。

04“向上进化”

回顾东莞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制造业不断“向上进化”的历史:

从改革开放后的“三来一补”,到9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再到如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万亿级产业雨林。

一路来,东莞并非没有遭遇挑战。然而,一次次风雨见彩虹,东莞至今仍能站稳工业实力前十城市的行列,其锚定的高质量发展“密码”,正是“制造业当家”,不断求新求变。

500

东莞港(图源:东莞发布)

事实上,东莞近几年的“一号文”,都与制造业有关:

2022年,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2023年,提出“聚焦制造业当家,搭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2024年,提出“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东莞市委书记韦皓表示:

新的一年,东莞将乘着全省大抓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浩荡东风,全力跑出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度,以更加厚实的硬实力担负好经济挑大梁重任。

强大的制造业实力,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筋骨。东莞的实践和探索,不仅对广东有着重要意义,也关系到中国制造未来的方向。

当世界工厂拥抱时代之变,酝酿的化学反应不可低估,令人期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