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能否发射格斗弹与未来隐身战斗机之间空战中空空导弹配置!

珠海航展公开展示了歼35A战斗机,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评价非评价极高。都在热烈地讨论着各项性能参数,未来空战中的作用,以及带来的影响力,很多以前认为歼35“中型机无用论”的人也改变了看法;

500

但到了2024年12月26日歼36出现,三发三角形飞翼结构,震撼了全世界成为“现象级事件”,到现在讨论还没有停止,随后又出现了歼50;而歼 35 仿佛被人遗忘在角落,到了多看一眼都嫌烦的地步。军迷的目光总是被新装备物所吸引,这种喜新厌旧的程度着实令人感慨!

根据公开报道,歼35A已经小批量在装备战斗部队,但该机能否使用PL10格斗导弹又变成了较为重要问题;歼35的腹部隐身弹舱能够携带4枚非折叠弹翼的PL15中距空空导弹,如果采用折叠弹翼应该能够装下6枚;

500

如果歼35在实际作战中对抗的是非隐身战斗机,其隐身设计使其在超视距空战中具有显著优势。低的RCS(雷达反射截面),能够在敌方雷达探测范围内保持隐蔽状态,从而减少被敌方发现的概率;隐身战斗机可以利用隐身性能和雷达静默技术,在不被敌方发现的情况下发射中距弹,很容易对非隐身战斗机形成绝杀;

双方都是隐身战斗机,那么会出现两个问题

隐身机的低可探测特性(RCS)会大幅压缩雷达探测距离,双方可能在较近距离(50-70公里)才发现目标,导致传统超视距(BVR)优势减弱。此时,中距弹的射程可能仅剩一半甚至更短。一个是机载雷达探测到对方距离严重下降,另外一个是中距弹导引头,作用距离也同样下降,AIM-120导弹的导引头对空中目标的截获距离一般为10-20公里,具体取决于型号和作战条件。对于隐身目标,探测距离可能进一步缩短至3-5公里。(而标准6导弹采用了与AIM-120C-7相同的主动雷达导引头,但由于其雷达天线直径更大且功率更高,探测距离据说达到40公里)

隐身机之间的空战可能因为双方雷达探测距离缩短,导致中距弹的射程优势减弱,进入视距内格斗的可能性增加,所以现在有观点隐身战斗机必须装备格斗弹,甚至重新装备机炮的观点开始出现;

在未来空战不是一对一的单打独斗,而是体系化对抗,一方作战体系技术越先进,系统越完整,就非常容易获得作战胜利;新近出现了空警3000预警机就具备全雷达视距发现隐身战斗机的能力,而歼35保持雷达静默,通过数据链接收信息后发射中距弹,引导导弹接近目标,让导引头进入自导阶段;

多架歼35编队协同探测,雷达发现目标原理就是发射机发生电磁波,被目标反射回来被接收机收到,隐身主要就是通过外形把雷达波反射到其他地方,让接收机接收不到,就做到了雷达隐身,那么把接收机分开到其他位置,不就是能够发现隐身目标了吗,这个也叫作多基雷达,但以前使用脉冲雷达实现这个功能比较麻烦;但现在战斗机广泛使用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这个技术相对容易实现,F35TR4据说就有这个功能,可以采用一发多收,或者多发多收模式,4架基本上就能赶上一架E2D预警机效能;而对于东大国,由于有北斗卫星受时做信号同步,更加容易实现;

现代中距空空导弹性能不断进步:如射程增加、制导精度提高、抗干扰能力增强等。一些中距弹采用相控阵主动雷达制导、数据链修正等技术。像作者一直建议 “导弹蜂群” 战术,多枚中距弹空中组网、相互交互信息,可从多方位攻击目标,提高击中隐身目标的可能性。

即使中距弹不能直接命中,也可压缩对方反应时间和机动空间,迫使对方进行规避动作,消耗其能量和时间,为己方创造进一步攻击机会或占据有利态势。若对方隐身机为躲避中距弹而进行大过载机动或改变飞行方向,可能会暴露自身位置或使自身陷入不利态势,给己方发射格斗弹或再次发射中距弹创造条件。

在问题回到格斗弹上,中距弹+格斗弹模式最早出现在60年代麻雀+响尾蛇导弹时期,非隐身战斗机通常只能在亚音速或低超音速阶段保持较高机动性,用响尾蛇当然没有问题,但进入超音速后机动性会大幅下降。F-22可以在典型空战配置下以M1.7的速度巡航,并且在M1.7速度下盘旋稳定过载可达6G,完成复杂的机动动作。

超视距空战中,F-22可以利用其超音速巡航和机动性能快速接近目标并发射导弹,从而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战术优势;而歼35在未来采用了大推力版本的WS19发动机,在这个方面能力会更强;而这种作战模式传统的格斗弹射程不过10公里就非常不够用了,所以格斗弹作战这个传统也要改改了。

500

而且隐身格斗弹舱设计特别麻烦,有些模型高手在做沈6代歼50格斗弹舱就感觉特别麻烦,弹舱小了导弹放不下,如果大了影响进气道尺寸,导致发动机效能下降;歼-20用了20多米长的机身才布置了两枚PL10;

所以笔者建议为了面对未来隐身战斗机之间空战,空空导弹配置模式也需要调整一下,就是使用米卡导弹这类导弹代替格斗弹和部分中距弹,

米卡导弹具有以下主要技术特点:

射程与速度:主动雷达制导型射程可达50公里,被动红外制导型射程约为40公里。导弹飞行速度可达4马赫至5马赫。

500

机动性:最大过载超过35g,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使其在大过载情况下仍能保持机动性。

制导方式:米卡导弹支持两种制导模式——主动雷达制导和被动红外制导。前者适用于超视距发射,后者则用于近距格斗。

重量与尺寸:导弹全长3.1米,直径165毫米,重量约为110公斤

据说PL10也有一种增程型号,射程和米卡基本一致(资料来源网络,不保真):

红外成像制导:PL-10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能够实现“看并射”的操作,即在飞行员锁定目标后导弹即可自主完成攻击,无需依赖雷达信号。

推力矢量控制:导弹配备推力矢量喷口,使其具备极高的机动性能和大离轴发射能力,

越肩发射能力:PL-10导弹支持越肩发射,即导弹可以在不改变飞行方向的情况下向后方目标发射,这在现代空战中具有显著优势。

歼35的弹舱可以携带2枚PL15“开战第一枪”和4枚—6枚PL10增程型号进行打击模式,这样也降低了对弹舱的设计要求;

如果实在要歼35能够携带大量的PL15同时还要携带PL10,那么只有一个办法,背负式进气道,那么腹部空间全部释放出来,弹舱布置非常方便;有位高人还指点,这种结构,还能够缩短起降距离,也不会影响大仰角度进气;

500

 而且最近也出一张背负进气道的图片,尺寸和歼35近似,厂家应该不会闲着没事情,把飞机倒过来放的!

500

500

扇歌 - 科幻平台 更多原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