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说“农事”(一)

这段时间观网突然冒出一些文章,用所谓的回忆说改开前及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也说几句:

1.叙事可以不带观点,不带立场,但至少得真实,信口开河不是蠢就是坏。什么“我75年生,我经历过”“分的时候把机器拆成零件”“那时候生产队里有东方红拖拉机,还有几台12匹小拖拉机”纯属胡编乱造,除了国营农场,全国有哪个农村生产队能有这些?我身在全国最富裕的农村,没有之一,当年一个大队也就一辆手扶拖拉机,而国营农场,跟农村根本不搭边,那是另一个范畴。

2.农民,不只是一个称呼,其上承载的是基本盘的不同:简单的说,在那个历史时期,城市居民是吃国家饭的,由国家管,农民归集体管,农民的组织是大队。现在也是如此,大队改成了村委会而已。

3.如果不改,农民就被禁锢在土地之上,不挣工分,你就得喝西北风,你也离不开农村,比如你去城市,没有介绍信,旅店住不了,没有粮票,进了饭店有钱也吃不到饭。所以,那时候有一个词叫做“盲流”,不知道那些喜好“美好回忆”的人是否知道这些?

4.改前,顶多是个温饱,离好远着呢。而安徽的问题尤其严重,出现大面积的出去要饭,广东也存在政治上更严重的问题,“逃港”,究其原因,就是穷而导致的,为什么穷呢?以安徽为例,一是天灾,旱,更大的原因是人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要政绩,一级一级报上去的产量越来越虚,结果是公粮就得多交。地还是那么多地,粮只有那么多粮,交得多不就留的少了吗,不就得饿肚子,饿急了只能出去要饭,也只有要饭这条路,原因见第3点。

5.小岗村,是个典型,要立就得先破,破而后立,所以需要这个精神。至于说个人种地能奔小康,能奔富裕,到现在也是不可能的。

6.讨论生产力的问题,单从农业技术角度讲,单干肯定是不如集体组织的,但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人的问题,给集体干还是给自己干的问题,给集体干,有个分配问题,分配是否一定能做到相对公平公正?很难。给自己干,唯一的区别就是勤劳与否的问题,路是你自己选的,别人左右不了你,自己选的路自己负责。事实上经历了前面那些时期,基本的农业基础集体已经弄好了,分田到户后再差也差不到哪去,有了基本的保障,至少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更何况集体还是存在的,保障着农资农机水利等方面,并不是胡编乱造拆机器杀耕牛。从社会层面上看,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手艺的可以从事手艺,有想法的可以去城市闯荡,再不济也可以去打个零工,挣一块也是多一块,总体上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

7.农业学大寨,要学的是因地制宜谋发展的精神,而不是照搬它的方式。事实上有很多地方去学了,不因地制宜,搞出了很多东施效颦的事。

8.要解决农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根在集体。中国这么大,地方这么多,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如果集体领导一心为公,踏实肯干,一定不会差;反之,一定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国家可以有一些扶持支持政策,但关键还是得靠集体来做事,做好事。所以,我对什么李教授之流的所谓经济学家博眼球的言论,我认为其直接利益是搏流量,骨子里的问题是制造对立,其心可诛。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