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为什么容易破产?

我贡献一个很少有人谈的角度——狗屁倒灶的账单 文化。

在中国,大多数人开信箱时都不会担心什么账单的 事情,因为消费基本都是货比三家、现场支付、你情 我愿,很少有什么事后的账单。

但美国家庭的消费结构里,存在大量的事后账单 ——各种订阅服务是这样、医疗支出是这样、政府税 费是这样、大宗商品的附带服务是这样、房屋的维护 修理保险是这样、法律费用是这样。以至于美国影视 剧里表现生活艰难的一大场景就是开信箱、拆信封、 收账单。

而且账单的内容和金额往往是意料之外的。你想都 想不到的支出项目,人家就把账单寄过来了。税费如 此、医疗和医保更是如此。其中很大比例都来自于各 种机构有意无意的故障和失误,不该收钱的收钱了, 账单上还不一定写清楚。打电话去质询吧,电话半天 没人接,接了电话接线员又说自己不懂,偶尔接线员 磨蹭一炷香的时间说帮你取消了,但他其实只是写 了个工作便签给同事,之后还是没处理——真正打 电话能把错误账单和灰色账单纠正的,三分之一都 不到。多小的账单都能遥遥无期地耗过去。

比如今天,我又收到两封信。一封是我和妻子前年底 取消的一个医保,当时它三次发信通知我们已经取 消,但后台却没有取消,导致去年一度存在双重保 险,于是我们的新医保以此为由拒绝履约。

另一封是老丈人压根没有申请过的一个医保,说他 申请并通过了——如果我不处理,最后大概又会影 响到正常医保的履约。这两封信不是账单,但背后都 意味着金钱上的纠葛,根源都是对方的失误,却要浪 费我半天生命去给他们擦屁股,还擦不干净——哪 怕今年搞定了,明年还能来折腾你。如果我不去擦 呢,后续成千上万的损失都会接踵而来。

每一次开信箱几乎都能收获这样的”惊喜“——有税 务部门一拍脑袋说你欠它钱的;有网络供应商暗改 项目偷偷收费的;有去一次医院被多家机构上门收 钱的;有医保说这也不能报销那不能报销的;有自费 的诊所说上次现场收钱没收够的——以至于开信 箱、拆信是我生活中最最恶心的事情。

留学生的美国生活经验里往往包含“要勇于吵账单” 的教导,还往往有“两小时谈判免去成百上千美元乱 收费”的自豪经历。初听还以为美国公司宅心仁厚讲 道理,其实真相是这个社会漫山遍野的灰色账单 ——灰色地带的乱收费,你要吵当然有希望吵赢。但 明明不占理却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也比比皆是。

这涉及到美国和中国在消费文化上一个巨大的差 别:在美国社会,商家不明码标价就在事后对消费者 开账单,或者一开始标了价格但之后往账单上加七 七八八的附加项目,这种行为是被美国消费文化所 容忍的——消费者当然不喜欢,但也只是腹诽,怕自 己显得没风度。而这种事后账单所纵容的猫腻,该有 的一点不少。中国社会对这种事情是极端无法容忍 的,收多少钱事先就要说清楚,否则就是诈骗——是 的,我们在中国社会也见识了很多这样的现象,但我 们管它叫诈骗,美国叫信用。

于是,美国家庭身上就好比插着很多的抽血管子,而 且方方面面的人都能来插一管子。这些靠插管子做 生意的偏偏还拥有最高级的议价权,什么时候插管、 抽血抽多抽少他们说了算。

一些美国大明星破产的报道里常会说他有多少车、 多少游艇,给人感觉是这些车和游艇让人家破产了。 但其实,车和游艇不一定是直接原因。明星在车和游 艇上大手大脚,说明他在消费上不够审慎,对形形色 色的插管抽血恐怕也不会设防。那些抽血管子连蒙 带骗,给自己填空白支票,什么富翁经得起这样放 血?这种问题在暴富之后尤其严重,因为普通人对这 些猫腻本来了解不够,对于“每一张签名支票都可能 变成予取予求的空白支票”还没有切身的感受,乍富 之后,就容易陷入事后账单的海洋。

我自己在生活上尽可能保持简单,一方面确实没有 物质上太大的欲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尽可能 避免被插血管子。毕竟,在美国,被插管抽血都不用 涉及到买卖的同意,而往往只需一次个人信息的外 泄。为了避免在扯皮中浪费生命,还是清淡的生活最 好。

所以,对于美国的破产现象,恐怕不该过度归咎于破 产者本人。形形色色的插管防不胜防。从政府、到医 院、到保险、到电信公司...整个制度就是“插管有 理”。想想美国还有惊人比例的人存在读写困难。所 有因“失误”而来的血管子,他们根本无法拔除,只能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被吸血,最后房产被留置,破 产,流浪。他们有什么办法呢?当他们流离失所的时 候,谁来追究压垮他们的旧账单里有多少是失误者 和欺诈者所炮制的?反正都是美国货真价实、引以为 傲的服务业GDP。我前几天还回答过一个本质上的 姊妹问题:为什么美国人均GDP那么高。其实它一 半的GDP都逃不过这种变相锁定、难以比价、灰色 的强制汲取的嫌疑,其中很大部分可以说是依靠作 恶来创造“价值”。

昨晚写的时侯还有些微犹疑,是不是自己太矫情。今 早一起床,看见上百条评论,进一步确认这是美国社 会的普遍现象。我在拆信看账单时也总是在心中怒 喝:“国家这个鸟样,美国人怎么就不生气?!”是啊, 真正制度性的痼疾,都不出现在议题里;搞来搞去就 搞一点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好像民生问题都被解 决了似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制度自信。

正如评论者提到的,近年来中国的移动运营商也没 少学习美国经验。这种账单套路,如果不靠民间消费 文化和法律的约束,是税收部门和资本天然的“创 新”方向。而且它看起来很美,可以被包装为“信用社 会”、”扩大内需“、“消费金融”、“服务业升级”、”先救 人再谈钱“。可是这些包装的背后,是人民宝贵的生 命被燃烧在无聊的扯皮之中——看病一分钟,账单 一千元,扯皮一整年——无论创造多少GDP,这部 分产值都是经济里的脓血。希望我们在未来不要陷 入这个陷阱。真到那一天,家家户户身缠几十条抽血 管子,那么多商家的生存捆绑其中,政府再想拨乱反 正恐怕是做不到的。

来源:知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