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虚变实 近在咫尺的共产主义

                                                                                                

 

                                                                                                                胡宇彤

 

一,人类文明,太阳照耀下的地球能量-物质循环的副产品

 

500

                                             

       在人类生存的太阳系,恒星太阳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比重为99.86%,是太阳系的核心天体,太阳自身的核聚变一直向周围的星空释放着巨大的能量,这些释放到周围星空中的能量决定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行的各大行星由于距离太阳的距离差异而处于不同状态。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仅仅接收了太阳释放能量的22亿分之一,就让地球处于合适的温度,不但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孕育了生命,而且推动了生命演化。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地球的生命形态就是建立在以碳,氢,氧这三种物质为主的物质循环基础之上,而太阳持续输出的能量则是碳氢氧为基础的生命循环能持续进行的能量基础。

        本质上,地球生命循环只是太阳照耀地球这一自然现象的衍生品,而太阳照耀地球只是宇宙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能量-物质循环,整个宇宙中这样的能量-物质循环无法计数。地球如果没有太阳照耀,只会是一个冰冷死寂的行星。在接受了太阳能量后,地球上的各种物质被激活,形成地球独特的能量-物质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大气循环,水循环,高山隆起,冲积平原都不过是这种最基本的能量-物质循环的一部分。至于以碳氢氧为物质基础的生命循环,只是这种能量-物质循环的微小部分,人类文明也只是依附这个能量-物质循环而生存的一个副产品。

       智慧文明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恒星照耀行星所形成的能量-物质循环上,发展的道路都非常清晰,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不断从这个能量-物质循环中汲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来发展自身文明。物质基本上都取自自身所处的行星,而能量则依赖于恒星能量的衍生品(文明早期)和恒星能量。

        以人类文明为例,从生命出现在地球上到人类发展出今天这样的文明,太阳能量的持续输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人类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不断提升自身从地球能量-物质循环中获取能量和物质的能力,从而不断发展壮大。人类第一次掌握“用火”知识,所依赖的燃料杂草和树木,就是太阳能量和地球上的物质结合的衍生产品;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燃料---煤炭,也是太阳能量和地球物质结合的衍生产品;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能量来源,水电和石油,还是太阳能量和地球物质结合的衍生产品,即使是最新出现的风电,也是太阳能量和地球物质结合的衍生产品,只有核能和地热能才是大规模能源中不依赖太阳能量的能源利用方式。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后,一种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量的能源利用方式开始逐步成熟并大规模普及,这种太阳能量的利用方式就是光伏发电。这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文明终于朔本追源,从利用恒星能源的衍生产品转变到直接利用恒星能源。随着人类能源利用水平的历史性提升,全新的道路出现在人类面前,人类利用庞大的太阳能量把自身文明水平推进到更高层次的机会出现了。

        上面就是人类文明诞生和存续的自然物理学解释。下面则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分析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版本。结论很简单,任何智慧文明在掌握直接大规模利用其所处恒星系的恒星能源后,基于理性的原则,为了保障自身文明的存续和发展,必将选择走向共产主义,这是文明进化的客观规律。

 

二,知识与生产力,人类文明进步的主线

       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灵魂。知识让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成人;知识让人类摆脱愚昧和野蛮,迈进文明;知识也是人类文明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文明能否长存,能否遨游星河,完全由人类掌握的知识水平决定。动物和人类的最大区别,就是动物只有本能而没有知识,人类正是因为掌握知识才能发展成为文明,没有知识,人类与动物没有区别。

        知识:人类观察,探索,分析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结果总和,也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总和。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和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技能。关于知识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式,但是本文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本文的知识分类成两类,一类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知识,一类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社会内部关系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统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合一)。自然科学知识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概念密切相关,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概念密切相关。

        从知识的产生到最后形成生产力的过程,大体分6个步骤:人类观察世界所看到的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总结出的规律;从规律得出的猜想,最后经过验证形成理论;从理论中发展出的技术;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与制造产品相关的工艺,流程和相关经验并制造出实验性产品;对试验性产品不断改进最终生产出可以大规模满足市场的成熟产品。

       传统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生产力定义: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它是人们实践能力的最终结果,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指人们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它表明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在这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为第一性关系,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定义为第二性关系。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生存发展,离开物质世界,人类必定灭亡,而物质世界依旧存在,这就是唯物主义学说的根基所在。第一性关系决定第二性关系,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第一性关系,就是指人类可以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推动文明进步。第一性关系和第二性关系实质是物质世界决定性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人类也可以通过生产力进步来改造物质世界,推动人类进步。

 

知识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从知识角度来重新解构的生产力定义:人类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制造劳动工具将自然界的各种资源加工成符合人类需求的各种造物的过程。从定义所知,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知识应用的成果。因为劳动工具其实也是知识和自然资源结合的产物,所以生产力定义可以简化为人类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结合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这种关系见下图:

500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其实就是新知识和自然资源结合的结果。进一步的简化后,生产力的概念就是人类的知识和自然资源结合的产物。由定义可知,人+知识+资源=生产力。这个公式就是生产力公式,描绘了生产力与知识和资源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的理解生产力进步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在生产力公式中,资源其实是一个常量,相比于人类短暂的一生,自然界的资源(本质就是物质)存在的期限是极长的,可以被视为是常量存在。当人类拥有利用相应自然资源的知识后,这些自然资源才能被人类利用来创造价值,即转化为生产力,类似的案例很多,例如火的知识之于树木材草;蒸汽机之于煤炭;内燃机之于石油。在这个公式中,人口数量越大,人均知识水平越高,资源越丰富,则生产力水平越高,这个时候的生产力公式就是人口数量×知识水平×资源总量=生产力。

 

      马克思唯物主义学说中的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新的生产力三要素是人,知识,资源。其实本质上新生产力三要素和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是一致的,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略有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致,毕竟卡尔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学说时,人类的科学研究才起步没有多久。而今天,已经是马克思去世100多年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远远超越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最新的人类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进步和完善。

 

       如果将生产力公式进一步简化,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即知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对应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看待这个对应关系,即生产力是知识应用的结果。也可以这样论述两者的关系,知识是生产力的抽象,而生产力则是知识的具象。下图是一个描述知识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简图,更下面的图也可以叫做文明的疆域图,用来抽象描述人类文明。

500

上图是最简单的知识和知识应用的关系图,下面是具体的图例解释:

 (1)原点表示的是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即文明起点;

 (2)垂直轴线是知识轴线,越高就意味着人类研发的新知识水平越高,随着时间的延伸,人类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

 (3)从原点出发向左的水平轴线是知识数量轴线,代表同一时期人类文明获得的知识数量,越向左越多;

 (4)从原点出发向右的水平轴线是知识应用轴线,越向右表示左侧知识区的知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的次数越多;

(5)水平方向的知识数量轴线和垂直方向的知识水平轴线之间的区域是知识象限,用来表示人类在观察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状况。垂直的知识轴线左侧的黄色区域用来代表人类在观察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时间活动中获得知识的集合区域,简称知识区,黄色知识区边缘的棕色线,就是知识的边疆线,这条边疆线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向外扩张,代表人类文明的知识提升和扩张。

(6)垂直的知识轴线和水平的知识应用轴线之间的绿色区域代表知识应用区,即知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成果,是左侧知识区中的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范例集合,即生产力的具体范例。绿色知识应用区上方边缘的红色线,就是知识应用的边疆线,这条红色线会随着时间的延伸而不断扩张,代变人类不断运用知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不断进步,其实就是生产力的边疆线和扩张线,也代表人类文明在现实世界的发展水平。

(7)垂直的知识轴线左侧的黄色知识区明显高于右侧的知识应用区,是因为人类的最新知识被应用都有滞后性。典型案例就是原子弹,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E=mc²公式,这是原子弹的理论基础,但是直到1945年人类才第一次制造出原子弹。这个知识和生产力应用之间的时间差是未来构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时需要考虑的关键性要素。

 

下图则是知识和生产力关系简图的变种图,可以叫做文明的疆域图,即以知识和生产力来描绘文明的疆域。

500

       习近平思想中的新质生产力,其实就是由上图中的知识边疆线和文明的边疆线(生产力的扩张线)这两条线构成。现实世界文明的边疆线是现实物质世界的新质生产力,知识的边疆线是知识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两者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人类文明新边疆,而狭义的新质生产力则是指文明的边疆线,即生产力的扩张线。

 

知识和生产力的互动关系,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主线

 

       知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变量,生产力是因变量,即知识提升带动生产力进步,而生产力进步反过来给知识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进一步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知识和生产力的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主线。

       知识和生产力的互动关系,简单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良性互动关系,一种是恶性互动关系。良性互动关系的典型特征是科研投入增长,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生产投资不断增长,生产扩张,科研成果加速被转化为新产品来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需求;恶性互动关系的典型特征是科研投入减少,科研成果产出减少,生产萎缩,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速度变缓慢,周期变长。

       知识和生产力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速度,良性互动关系可以加速文明进步,而恶性互动关系则会严重减缓文明进步的速度,严重的会导致文明发展停滞,甚至文明倒退。在人类历史上,知识和生产力的恶性互动关系导致文明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事件,明显的例证有两次,一次就是华夏文明在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的统治阶级---封建地主士大夫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开始倡导儒学,打压科学,将改进劳动工具视为奇技淫巧,极大的阻碍了知识提升的速度,遏制了生产力的进步,最后导致中华文明进步缓慢停滞最后被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超越。另一次就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为了维护资本的利益,维持供求关系中的资本利润最大化,大量人民劳动创造的价值既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来满足人民需求,也没有用于投入科研来提升知识水平,而是脱离知识和生产力的互动关系而转投入金融领域,转化成了各种金融产品,最后形成金融泡沫和金融空转,造成文明进步缓慢。最典型的表面特征就是去工业化和金融泡沫化,如今欧美已经开始深刻体验去工业化的恶果了。

 

三,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物质极大丰富如何实现:

 

      马克思在19世纪设想的共产主义制度,最关键的就是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处于极高水平。但是从共产主义设想诞生于这个世界,也没有任何人对于物质极大丰富有明确的标准,只是大家都认同和生产力水平极高相联系。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也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在上面的会见中邓小平明确的指出,物质极大丰富就是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怎样才能实现物质极大丰富呢?我是否可以将生产无限制扩张定义为物质极大丰富呢?生产无限制扩张?这可能吗?

       按照新的生产力公式,只要有无限供应的劳动力(人),有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无限制供应的自然资源,生产力是可以无限制扩张的。

       无限供应的劳动力,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人力资源,根本不可能。但是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完全可以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替换人类,这样无限供应的劳动力问题就解决了。机器替代人力,这是无法改变的趋势,意味着社会化大生产将被机械化大生产替代,人类将进入机械化大生产和社会化大科研创新的新时代。

       无限供应的自然资源问题,可以被分解为两个问题,能源和物质资源。在地球上,无限供应的能源,就是我在前面已经明确指出的恒星能源,就是太阳能。人类在过往利用的能源中,除了核能和地热能之外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其实本质上都是太阳能的衍生能源。其实本质上都是太阳能量转化而来的衍生能源,这些衍生能源最大的缺点就是都有规模总量限制,无法长久支持人类文明,所以能源危机一直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的热门话题。

       太阳向四周辐射大量的,辐射到地球大气层表面的热量每分钟1平方厘米约8.23焦耳,地球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热只有总量的22亿分之一。差不多等于燃烧500万吨煤所发出的热量。其中中国陆地部分全年总量折合标准煤差不多约1.8万亿吨标准煤。如果能够在中国太阳辐射强度最高的地区建设太阳能利用设施,哪怕只占国土面积的10%,且利用率只有10%,也相当于180亿吨标准煤,这已经是当前中国全年能源总量的3倍。况且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位于中国西部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更有利于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利用设施。当前的太阳能利用,只是恒星能源利用的最低级形式,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先进的材料和利用方式会让恒星能源的利用走上更高层次。从这个角度来看,能源无限供应是可以实现的。

       有了能源的无限供应,资源的无限供应也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实现的方式略有不同,这种实现方式叫做循环经济。物质是不灭的,只是被能量改变了形态,这是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地球上的物质能量循环,就是在太阳能量加持下不断改变物质形态的循环。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完全可以采用循环经济的运行方式,将社会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只要能达到接近100%循环利用的水平,以目前地球上人类文明的这个小体量,仅仅是地球上的资源有效循环利用就等同于资源无限供应。

       劳动力在自动化和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实现无限制增长。能源有太阳这个近乎无限供应的永动炉;资源可以在无限能源加持下循环利用。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物质极大丰富”指日可待,即使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都有实现的可能,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很多暂时性的难题都可以通过提升相应的科技来解决,可以说通向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时代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原本以为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奋斗,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但是根据最新的太阳能,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进步,可以清晰的得出结论,在掌握恒星能源的大规模直接利用技术后,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具体见下面简图:

500

 

                                                    生产过剩,可持续,全面的,绝对的生产过剩,这是几代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目标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建立的时候,中国是一个落后主流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代的农业国,整个国家“一穷二白”,生产过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这些第一代领导人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能够让全中国人民生活在生产过剩的烦恼中,这是多么美妙的梦想啊!最早在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的共产主义,也不过是实现能够住楼房,楼上楼下都安装电灯电话而已,可见当时中国孱弱的生产力水平是怎样制约普通中国人的想象力。

      可是到了21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整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生产过剩已经成了困扰整个中国的烦心问题,为什么要烦恼呢?因为我们已经忘却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初衷。实现生产过剩其实就是这个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初衷,生产过剩不是洪水猛兽,尤其是当生产的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出现明显的生产过剩,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是伟大理想即将实现的前置信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