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时候学校是没有食堂的,老师是到学生家里吃饭的,是每家轮流着管一天
【本文来自《自古以来,美国人以及大部分欧洲人都是这个样子:午饭极其潦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共和国之翼
下午那顿基本都是带的窝头、饼子或者馒头,就着凉水就算一顿饭了。正经烧火开灶的也就早晚两顿,而且你也说了,农闲时节其实还是两顿饭。为啥提到工业化之后才有三顿饭,就是因为生活水平上升,工业生产的组织严密程度需要、以及工业生产对人的体力消耗更大,三顿饭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成为主流。
我的小时候,早上6点多上课,带点馒头啥的上学,9点半左右放学回家吃饭,这顿饭一般是稀饭、馒头,然后上课到下午3点多回家,这顿饭一般才是好好做的,面条啥的都是这一顿。
农忙的时候,大人都在地里,家里女人也下地的话,下午3点多那顿饭就是凑合一下,晚上再好好做点。女人不下地的话,这顿饭就能做的正式一些。
我那个时候,学校是没有食堂的,老师是到学生家里吃饭的,是每家轮流着管一天。有些老师是住校的,晚上这顿呢,家里也要多做一些,然后让我提拎着送到学校去。所以,老师也是吃三顿饭的。就是农闲的时候,给老师的晚饭做的好一些,没有给老师管饭的家,一般就是简单吃点。
现在老家还是保持早上9、10点多下午3、4点多吃饭的习惯,加上晚上随便吃点的,实质还是3顿饭,只不过习惯上把晚上这一顿不计入正餐。
老美中午几片吐司凑合都能算一餐,农村晚上的这个烤点馒头就点菜吃自然也能算一餐。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即便是不计入正餐的晚上这顿,做的也比以前的正餐丰盛多了。
所以,不是习惯问题,而是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