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术前故意隐瞒艾滋病史,医生安全如何保障?

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赵广立

近日,粉丝数量超百万的网红医生“铅医蔷薇”分享的一件事引发广泛关注。他和同事接诊了一名主动脉夹层患者,因为这是一种致命的急症,医生们没有等到术前检查结果就直接上了手术台。谁知手术还没做完,化验科打来电话通知,患者是艾滋病毒(HIV)感染者,合并梅毒阳性。听此消息,医生们如遭晴天霹雳,“气愤填膺”。

据“铅医蔷薇”说,患者术前意识清醒,家属也知道实情,但在医生进行术前病史问询时,患者和家属均未告知艾滋病史和梅毒病史。

医生们的气愤是有依据的。为患有艾滋病等传染病的病人做手术,不仅需要医生进行专业防护,还要求医院具备符合标准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与机制。如果在未做防护的情况下做手术,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却又得不到及时处置,医生的人身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

上海市卫健委在2024年“世界艾滋病日”发布的一项汇总分析显示,我国在2002年至2018年间共报告了904例医务人员的HIV职业暴露。

这正反映了术前检查的必要性。按照手术操作规范,医生们应该等待术前检查报告结果出来后再施行手术。但在这起事件中,患者病情危急,“铅医蔷薇”和同事出于救死扶伤的天职,在紧急处置和等待之间选择了前者。

这其实表明,等术前检查结果出来再做手术这个操作规程,不适用于类似的紧急情况。恐怕在面对危重急症病人时,许多医生会作出和“铅医蔷薇”同样的选择。

医生们可能会寄希望于患者主动告知传染病史,但这并不保险。如果患者不愿意透露或故意隐瞒,就会让医生陷入被动。

患者不愿把传染病史告诉医生,担心受歧视、害怕遭拒诊是主要因素。据媒体报道,由于湖北省实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患者反映自己在求诊感冒和治疗牙齿时,因此前在其他医院的检验结果提示为HIV阳性被医生拒诊。收到相关反映后,据湖北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通知所有定点医院门诊对相应信息进行屏蔽,HIV阳性患者的感染情况不能被看到,“以此来保护特殊疾病群体的信息安全”。

但问题是,患者对传染病史的隐瞒,不仅让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面临巨大感染风险,也会将自己置于不利局面。这是因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全面、准确地了解病情,才能作出精准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否则可能造成漏诊、误诊等情况,最终轻则影响治疗效果,重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例如,《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第二版)》明确提到,HIV阳性患者因免疫功能较差,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HIV阴性患者,因此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其特殊性,对于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年龄大合并基础病较多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并提高抗菌药物级别。

有没有什么办法破解这种“两难”呢?

笔者认为,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信息互认本身是值得提倡的,而且有优化空间。在“铅医蔷薇”分享的手术事例中,医生和患者同处于危急关头,信息共享非常关键。在类似的特定场景中,不妨开通医生对HIV感染及其他重大传染病信息的紧急查看权限,以便其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更合理的施救措施和自保措施。同时,有权限查看相关信息的医生如果出现主观上的拒诊或歧视,因此造成治疗延误等问题,也应追究其责任。

医疗信息的互利共享涉及许多方面的权益,因此总是面临重重阻力。但是每向前迈出一步,都有机会造福社会、创造公益。本文论及的在限定场景下开通部分医护人员对HIV感染及其他重大传染病信息的紧急查看权限,就是一种潜在可行的方法。当然,相关部门可通过研究论证让这种方案更完善。

总之,医患面对类似“HIV困境”,不能任由其变成无解难题。因为患者的难言之隐而埋下祸根的事情,在信息如此发达、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不该再发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