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十多年前我在一家企业做供应链管理的事

【本文来自《几乎月月有丑闻新料的“日本制造”还能信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十多年前我在一家企业做供应链管理,我所在BU生产苹果的某连接器,苹果要求产能是每天达到1000K(100万个),友商是日本的两家企业,如果达到这个产能,我们的设备投资额需要17亿人民币, 我就问客户:是每家都要达到1000K的产能吗? 回答是的。 但我内部评估后认为客户的需求信息水分太高,应该是客户爬坡时的需求量,未来转入正常生产,总需求估算1000K甚至不到1000K,每家如果只有300K,则设备利用率过低,于是向总经理反映不能依照客户的要求规划产能,总经理拍脑袋决策依照700K规划,下降了30%。  投资减少了5个亿。  

后来发生的事情是,客户最大需求量是日800K,我们通过提前生产策略性备货生产满足了,正常生产时,总需求量才900K,三家分,我们占比40%,日本每家分不到300K,设备利用率非常低下,其中日本的一家量产后9个月后倒闭,另外一个资金雄厚在苟延残喘着。

1. 为什么我们的占比好? 在于我们的成本低,没有全制程高度自动化,供应链非常有弹性和柔性,而日本的两家是高度自动化,在投资额上至上比我们多出9亿人民币。  第二,我们依照70%设置产能,减少5亿,合起来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约是他们的一半。   

2. 客户杀价,我们通过改善即便是杀价情况下,仍有利润空间。而日本的友商开始就是高度自动化,改善空间非常小(优点是用人少,他们只需要400多人,我们需要2000多人),当订单严重不足时,其固资摊提成为了压到巨人的砝码。 (低估时,我们的利用率最低时利用率有50%,而日本的设备利用率 27%)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