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中国推出AI服务,好像遇到了一个大麻烦……
@阑夕:
昨晚先是一条没头没脑的简讯「苹果为中国用户调整百度人工智能模型时遭遇障碍」,然后今天详细报道就都出来了,简而言之就是:
知道百度菜,没想到那么菜。。。
iPhone 16内置的AI能力,相当于苹果接入其他大模型厂商的定制化API实现的,全球的合作方是ChatGPT,在中国则是百度的文心大模型。
然而苹果的工程师发现在训练文心大模型适配相应用户指令方面出了很大的问题,用The Information采访内部人员的原话来说,是「该模型在理解提示和准确响应方面遇到了困难」。
苹果还指望AI能力能够拉动新款手机的销量来着,于是自然急得不行,习惯了ChatGPT当队友,却没考虑到不是每家大模型厂商都有那样的优势。
从报道细节来看,百度对合作深度的预估不足也有很大原因,有一个例子是,苹果希望iPhone用户在问AI推荐餐厅时,可以基于他在自己这台iPhone上的使用数据来做推荐,而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只能基于和用户的对话历史提供答案,相当于套壳了文心一言,这完全不能满足苹果的要求,催着百度加快对iOS的定制开发。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国行iPhone的AI必须找国内大模型合作,所以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卖方市场,是苹果给百度付钱以获得文心大模型的模型授权,而且新的训练和微调成本,都是由苹果这边承担的。
但在海外,就算ChatGPT已经因为在苹果产品线上的预装而被制定了10亿活跃用户的年度目标,苹果也没有向OpenAI付钱,双方的合作更像是互利关系。
所以你们能感受到苹果心里有多苦了吧,钱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给了钱后拿到的东西根本没法用⋯⋯
还有一条消息是,百度希望能够保存并分析用户在iPhone上使用AI之后的数据,而苹果自带的隐私权限不允许,双方在这方面也在扯皮。
——————
另外,询问百度,它的AI智能回答这么回复“苹果与中国AI企业的合作出现了什么问题”:
苹果与中国AI企业的合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数据使用和隐私政策的分歧、技术标准和文化差异的磨合、以及用户需求和本地化的挑战。
首先,数据使用和隐私政策的分歧是合作中的主要障碍之一。百度希望保留AI搜索功能所收集的用户数据,以便进一步提升技术能力,而苹果则以数据隐私为核心设计,坚决不存储或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这种分歧表明,尽管技术合作能够推动双方的进步,但在数据使用及隐私保护上,存在着根本性的理念差异。
其次,技术标准和文化差异的磨合也是合作中的一大挑战。苹果和百度在技术标准、业务模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合,以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此外,苹果的技术团队在调整百度的大语言模型时,发现其在处理用户常见问题时表现出理解力不足与回答不准确的现象,这意味着尽管有强大的AI技术支撑,实际应用的效果却未能达到预期。
最后,用户需求和本地化的挑战也是合作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国用户在使用AI服务时,对隐私保护的要求、数据安全的关注以及本土化服务的期望都有其独特性,这使得技术的对接变得异常艰难4。中美科技竞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双方需要在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寻找平衡。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苹果与百度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