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维修迈进新阶段向「深水区」进军
乘着澳门被评定为「东亚文化之都」的东风,澳门特区的文化领域工作越趋活跃出色,各项活动令人目不暇给。昨日,又「搅搅新意思」,在澳门艺术博物馆的不同楼层,先后举行「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的揭牌仪式(同步举行「紫禁城建筑保护展」),及「天下明德——故宫博物院重华宫主题展」的开幕仪式。这是澳门特区政府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结晶品,倘继续发展下去,可以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互相辉映,比翼齐飞。
澳门居民和来澳游客有「眼福」,可以在「天下明德——故宫博物院重华宫主题展」中一睹重华宫的许多珍贵文物,尤其是乾隆帝的手迹及用品等。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九年来,重华宫因地理位置、建筑保护等原因,从未对外开放。一直以来,观众只能从影视作品中猜测它的「庐山真面目」。澳门居民即使是到北京旅游并参观故宫博物院,也未能走进重华宫。现在,远离故宫的澳门居民,却可以透过这个「天下明德——故宫博物院重华宫主题展」,「零距离」地欣赏乾隆帝及其皇后妃子的珍贵文物,并因此而浮想联翩,联想青年乾隆的皇室日常,乾隆治国智慧与文化风范,以及芝兰室里的帝后情深,乐善堂中的茶宴联句,漱芳斋内的梨园优孟,一代天子的人生点滴被收藏在这个展厅中。
如果说,「天下明德——故宫博物院重华宫主题展」因为有展期时间,而未能长久驻足澳门特区的话,「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就是永久地立足于澳门特区了。这个「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顾名思义,既然有「故宫」二字,就是与故宫密切相关,并由故宫博物院为澳门的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和技术支撑,澳门的文物保护维修工作者可以在故宫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快速而高质量地学习到「天花板」级的文物维护及修复技术,为「澳门历史城区」的持续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标志着,澳门特区的文物保护维修工作,迈进新阶段,向「深水区」进军。
从另一角度看,澳门特区设立了这个有故宫「背书」、「加持」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必定让联合国教科文中心进一步加强对「澳门历史城区」及澳门特区政府的信任及信心。实际上,纵观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政府,都难以获得与故宫同一级数的权威单位,作为其保护及维护文遗项目的技术指导。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消化某些在保护「澳门历史城区」议题上的「噪音」。当然,成立「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的原意并不在此,而是为了遵循在「澳门历史城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中心批准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许下的承诺,及教科文中心的期待,并进一步提升教科文中心对中国文遗项目的信任,在此后审批新的文化遗产项目时,对中国呈报的项目更有信心。
实际上,澳门特区政府及责任单位文化局,对于保护及维护「澳门历史城区」及周边文物,是尽职尽责的。因而了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有利条件,及中央政府对澳门特区的关顾政策,争取到中央政府的多方面支持及援助。二零一九年,文化和旅游部就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合作备忘录》,决定双方合作建设「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由故宫博物院为澳门的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和技术支撑。「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落户于澳门艺术博物馆零层,总面积近九百平方米,设有专业文物修复实验室及展览空间。今后将肩负起澳门世界遗产、被评定的不动产和文物建筑构件等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着力运用科技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加强培养本澳修复人才。「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未来将成为澳门文物修复工作多方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新平台,助力澳门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作为首个由澳门特区政府与故宫共同参与及合作落地的文化场馆,「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的落成启用具有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央对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
故宫博物院拥有强大的文物修复力量,设有专门的「文物医院」。之所以称为「医院」,是因为文物保护修复学科与医学相比,有着许多相似性。医学关注的是人的健康,文物保护修复则是负责文物的延年益寿。中国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手工技艺犹如中医学,上千年来医治着文物的病害。国家透过故宫挖掘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的科学道理,并传承光大。同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科学,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三大领域。它需要像一百多年前医学引入科学实验室方法一样应用现代分析检测设备和技术,借鉴当今其它学科完善的理论构架来建起自身的科学体系。故宫的「文物医院」坐落在占地七十二点四万平方米的皇家宫殿里,拥有众多从事各类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共同组成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修复团队,拥有以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青铜器修复技艺、古代锺表修复技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等五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代表的十多个门类的保护修复专业队伍。他们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物修复技艺与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确立了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中心的监测框架,将文物建筑、室外陈设、古树名木等遗产要素和影响要素纳入监测范畴,对传统匠艺「八大作」,即「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画、糊」的研究、保护与传承,有序地展开。二零一六年,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使得宫廷锺表、漆器、宫廷织绣等文物的修复成功「出圈」,感动了多少华夏儿女。人们发现,有这样一批人,在为故宫六百年的传承默默贡献自己的技艺和青春,只为把故宫的文物完美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有如此雄厚及尖端技术的力量做后盾,相信「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也将会很快地在国际文物保护维修领域「出圈」。当然,这是建基于脚踏实地地工作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就置有一些较为高端精密的仪器设备,而且也对澳门的一些文物做出了测试研究,包括澳门回归祖国后新出土的几门铁炮,及澳门几段「城墙」的构筑技术等。今后,可能还将会有更多的成果呈现。
澳门特区政府成立后,对于保护历史建筑物做了大量的工作,除注重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外,在具体施工上也注重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即风格或布局)、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和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力求达到「修旧如旧」和「建筑可逆性」的国际文物建筑修缮准则。现在,迈进了新阶段,向「深水区」进军,发展到对具体文物的维修及修复,展现了澳门特区政府对维护及发展澳门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点的诚意及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