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哥打虎”翻车,谁是下一个“铁头”?
©数字光年(ID:shuziguangnian)出品
石磊丨作者
陈实丨编辑
打假网红“松哥打虎”等“打假”良品铺子事件,有了权威调查结论。
昨日,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针对举报人反映良品铺子旗下“桂花坚果藕粉”和“酸辣粉”两款产品“配料表造假”一事,做出详细说明。
上述通报显示,由良品铺子涉嫌委托生产的“桂花坚果藕粉”投料记录中未发现木薯淀粉或类似木薯物质,监管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也显示涉案批次产品及原料未检出木薯成分。
此外,针对举报人所反映的涉案批次酸辣粉,检测报告显示检出红薯成分,生产厂商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未发现涉事公司违法情形”,留样产品“检验结果合格”。
上述调查结论称,结合涉事两款产品所属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协查回函及该局调查情况,确认举报人所反映的问题并不成立。
这份调查结论,完全推翻了此前“松哥打虎”在视频中对两款良品铺子产品“配料表造假”的举报和指控。
嫌疑被洗清,终获“清白”的良品铺子,在随后发布的澄清公告中表示,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对涉事的“松哥打虎”等打假博主提起诉讼。
打假事件至此似乎可告一段落。但“松哥打虎”式的打假维权,却实实在在地给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此次调查结果公布之前,经过剪辑后的打假视频已在各个平台上连续发酵多日,事件的全貌和真相如何,似乎已没多少人愿意等——虽然这对一家公众食品企业而言,极有可能是致命的。
据报道称,在最近这段时间,受打假事件影响,良品铺子直播间被恶评冲击,线下销售受损,众多上下游从业者遭受网络暴力,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虽然“松哥打虎”翻车了,但更多的“松哥打虎”们,依旧活跃在镜头前,挥舞着道德和正义的大棒,在事实明晰之前,对企业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舆论审判。
而在所谓的“打假赛道”上,他们挟流量自重的一贯技法,还在愈演愈烈。一切都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网红“打假”博主,用相同套路拿捏流量
本月初,网红“打假”博主“松哥打虎”在多平台发布多条视频称,其与另一名打假博主“赏金猎人灰烬”发现良品铺子旗下产品“配料表造假”,藕粉检出木薯成分,酸辣粉内未检测出有"粉"等。
视频内容显示,举报一事发生在良品铺子位于武汉的总部大楼。
在视频中,“松哥打虎”还展示了其与良品铺子工作人员、市场监管人员发生冲突,以及与派出所民警等多方交涉,并在随后被当地派出所民警带走调查等诸多场景。
在每条举报现场的视频开篇,均是双方的冲突画面,比如,视频博主被相关人员劝离,质疑执法人员没有着装制服、相关人员起冲突等,这些来回拉锯和撕扯,为后面的视频内容埋足了想象空间。
视频剪辑冲击力强、情景冲突和对抗十足,咆哮式的情绪化表达,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些视频内容获得了流量大爆发。
截至目前,“松哥打虎”发布的关于此事的多条视频内容,点赞量已达90多万,评论14余万条。
在短视频制作上,这叫“埋钩子”,为的是拉高打开率、拉长观看时长、提升互动率和完播率。这些维度,最终会影响一条视频内容的流量多寡。
制造矛盾和冲突,则是最好的“钩子”,这是短视频时代的流量特点,这一套,也是活跃在各类短视频平台的“打假”博主们,一贯的做法。
但他们的惯用手法,却不止于此。
在视频中,在被问到有什么具体诉求时,上述打假博主称“没有任何利益诉求”,“千千万万的消费者需要等一个答案”,而他们所做的,是在双十一来临之际,“帮良品铺子做一个产品把控”。
用场景冲突营造激烈氛围,用正义感俘获人心。因为他们深谙网民的心理,站在“正义”的一端,一言一行似乎都天然拥有了正义属性。
但他们的惯用伎俩,并非是一味的争强,“扮猪吃虎”式维权,网红打假博主们也屡试不爽。
恰到好处的示弱,也让他们轻松博取了大量网友的同情。比如在对峙中,该网红博主自称“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很渺小的消费者”。
“几块钱的休闲零食,他都可以造假,那我们真的不知道那几十块钱的产品是否有造假行为”。言外之意,还有更多的产品存在问题。这样的措辞,则将以偏概全这一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我们希望能做成百年企业,希望子子孙孙都吃。”拉大旗,树高度,立人设,进一步将自己的形象包装起来。
而这些,都是这套流程化的操作手法里,必不可少的情节要素。
打假视频发布,正值双十一大促的紧要关头,化身“没有任何诉求”的正义使者,以“打假”为名,直闯品牌方场地,要求给“千千万万的消费者”一个答案。
现在,这个答案,终于来了。
网红打假成商业模式:“打假”or“假打”?
在过去,职业打假人利用商品在生产和流通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凭借着一套他们无比熟稔的打假举报流程,周旋在各地的商家和监管部门之间,索取法定的惩罚性赔偿。
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为净化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的打假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很难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但到了短视频时代,一众职业打假人则毫不迟疑地走到了镜头前。经过流量的发酵与放大,打假事件的影响力扩散路径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很多打假人打假的目的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短视频打假时代,索取惩罚性赔偿退而求其次,一切都是为了——流量。
通过夺眼球的内容获取流量,通过流量带来变现,这是网络打假的变现路径,视频带货、广告植入,现身站台都成了这个路径上的可选项。
这对一些冠以“打假”之名的流量博主而言,这个路径,已被不少同在“打假”赛道上的视频博主付诸于实践。
但“打假”或为假,流量是为真。
虽然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但这类视频打假内容,在网络上拥有一大批拥趸,说到底,它迎合了短视频时代的流量特点。
而且,从各类网红打假博主的流量打假模式中,可以窥见网络视频打假的一贯套路——咆哮式维权外,以偏概全,危言耸听等,而这些套路,在“松哥打虎”打假良品铺子事件中,均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流水线式的团队作业,利用账户矩阵全平台分发,也是这类网红所惯用的方法。
在此事中,“松哥打虎”与“赏金猎人 灰烬”等多个网红打假人联动,在抖音上,还存在多个与“松哥打虎”相近的账号,同一团队控制的迹象十分明显,其背后的多个MCN机构的身影也开始显现。
除了抖音外,“松哥打虎”的上述打假视频,还在视频号等多个平台同步分发。与此同时,行业媒体或各地媒体快速跟进,形成舆论压力。
深扒这些网红打假博主发布的打假内容可以发现,他们的日常打假,均存在着明显的流水线和程式化操作的痕迹。
在视频打假时代的流量,在传统打假时代,也可称之为“名”。
证券市场周刊曾报道了一起事涉良品铺子的打假事件。事主在购买若干良品铺子夹心枣产品后送检,随即以该食品实际脂肪含量与包装袋注明的脂肪含量相差较大为由起诉,请求食品公司赔偿其0.01元及食品检测费400元。
当时,正值良品铺子上市前夕,从0.01元的赔偿诉求可以看出,打假一方的所作所为并非为了物质收益,而是博名,并希望借助于诉讼,来对品牌方施加压力。
法院还查明,郑某自2018年以来就案涉产品脂肪标识问题,已在全国各地投诉、起诉达40余次,且在起诉前曾向该食品公司索要高额经济补偿换取“和解”。
最终,该打假人的诉求并未获得法院认可。
该案与本次“松哥打虎”举报一事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打假人均以检测报告为武器向品牌方“发难”;其次,品牌一方均提供了相应产品的自检记录及三方检测报告,佐证其产品符合相应标准。
该判例,或许可以对“松哥打虎”网络打假一事提供借鉴。
可以说,当视频打假变成一种商业模式,在泼天的流量面前,于职业打假博主们而言,“真打”还是“假打”,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打假博主频“翻车”,谁是下一个“铁头”?
一边喧嚣,一边翻车。
事实上,除了此次翻车的“松哥打虎”,在流量风浪中求名博利的网红打假博主们,撕下“正义”的外衣之后,也难逃一地鸡毛。
靠揭露“科技与狠活”而爆的大名的辛吉飞,被网友指控其多次带货科技与狠活类产品;狂飙兄弟在一起二手车维权事件中翻车后,也被爆出兄弟反目、私德有亏等戏码;而打假网红B太,也曾因站台东北雨姐被骂惨。
曾因揭露海鲜市场作假、金镶玉抽奖骗局和老年保健品骗局中出圈的打假网红“铁头”,则因涉嫌敲诈勒索在此前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松哥打虎”们,显然也不都是正义使者“白莲花”。
“扮猪吃老虎”式的打假维权背后,打假博主们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也正在经受着流量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考验。
即便是在已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实造假的“松哥打虎”打假东北雨姐事件中,也夹杂着打假博主知假打假、敲诈勒索等一时难以明确的情节流出。
恰如网红打假博主们一样,千千万万的网友,也习惯拿着放大镜和显微镜来审视周遭的一切,没有完美的受害者,自然也没有完美的正义方。
手里拿着锤子的,看什么都是钉子。在狠狠锤下去之前,等一等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不失为一种更为负责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