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名利双收,烧脑的格力电器财报掩藏了什么?丨正经深度

500

文丨林雨秀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000字)

【正经社“家电突围赛”之五】

500

格力电器近期公布了2024年三季报。与众多上市公司一样,格力也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外宣策略。因此,关注格力的投资者,更多看到的就是其净利润方面的增长。

长久以来,格力电器在公众视野中,有两个最具争议的点:

一个是,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却展现出了众多类金融企业的运营模式和财务操作特点,这就令格力电器的财报读起来,显得更为“烧脑”。

不过,正经社分析师细致拆解后,还是发现了一些财报背后的隐忧。

另一个就是,关于掌舵人董明珠,她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家公众化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中,如此之深的个人烙印,或许就是争议的关键所在。

500

1

财报烧脑

2024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整体营收达到1474.1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39%。这一数据反映出其营收趋势的新一轮下滑。

自2019年格力电器营收勉强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5.08亿元后,接下来的三年里,连续失守这一关口。直到2023年,格力电器才以2050.18亿元的营收,实现了7.82%的同比增长,重新站上2000亿元营收的门槛。

然而,进入2024年,这一增长势头似乎再次逆转。一季度,格力电器营收为365.96亿元,同比增长2.53%;二季度则增长至1002.87亿元,但同比增速仅为0.50%。到了三季度,整体营收累计达到1474.16亿元,同比出现了5.39%的显著下滑,其中单季营收469.3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5.84%。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鉴于空调业务是格力电器的核心根基主业,且二、三季度覆盖着空调销售的绝对旺季,但营收却未能增长反而显著下滑,其2024年的年度营收或许将再次滑落2000亿元的关口。

但是其在利润方面又出现了另一个反转,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利润是反增的:前三季度整体实现营业利润256.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6.72亿元,增幅达11.7%;归母净利润219.61亿元,同比增长9.3%。不过,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78.25亿元,同比增长5.47%,单季度利润也有了走弱的趋势。

表面上看,营收下滑但利润反增,这是格力电器的运营有道。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真实情况,仍需深入探究。

根据三季报,格力电器前三季度的营业成本为1023.9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2.83亿元,降幅为6.64%。

在此需要明确指出,营业成本的下降主要是营收减少带来的被动效应。因为营收的降幅(5.39%)与上述营业成本(6.64%)的降幅相差不大,表明营业成本下降对于利润产生的正面效应,很大程度上被营收下滑对利润的负面影响所抵消。

换言之,如果将格力电器前后两年的同期营收拉至等值,同期的营业成本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差距。

以此为前提条件,正经社分析师逐条观察支出项目后发现,利润反增的最大贡献应是销售费用的下降。而通常为支出的财务费用,反而为利润带来了积极影响。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格力电器的销售费用为101.6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1.23亿元,降幅达23.51%。财务费用方面,三季度该项数据为负的23.92亿元,这意味着格力电器获得了利息收入或其它的财务收入(如存款利息、债券投资、汇率变动等收益),起到了对利润的增益作用,而非一般企业的支出项。

粗略计算,这两项的利润增益叠加,理论上足以覆盖并推动其今年以来的利润增长。

正经社分析师还观察到,格力电器过往的多数年份中,财务费用都是作为利润增益项目而存在,尤其在2013年后显著增强,此后的多数年份增益额都处于20亿元至50亿元之间。

与此同时,销售费用则更像是一个高效的“调节器”:业绩弱势年份就相应的下降,业绩强势年份则大幅上升。比如,2013年净利润激增46.86%,销售费用也随之激增53.89%;2015年净利润下滑11.43%,销售费用同比减少了46.33%;2022年净利润微增0.79%,销售费用同比略减2.56%。

在上市公司,尤其是实体制造业中,财务费用的增益或销售费用大幅波动的情况并不常见。尤其是财务费用的增益,更多出现在金融类公司之中。通常,实体制造业的利润主要源自产品销售,财务费用被视为成本支出项,且销售费用虽有市场波动的影响,但预算相对稳定,不易出现剧烈变动。

因此,对于实体制造业而言,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逆境中,降本增效成为关键。从这一角度看,格力电器的历史表现颇显“金融化”,其利润来源与增长较大幅度受益于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的调节。

2

控现技与控债技

(更多精彩,详见:董明珠名利双收,烧脑的格力电器财报掩藏了什么?丨正经深度【《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