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个容错率高的人吧,世界也没塌

我快迟到了。

跟朋友约吃饭,定好中午12点。新加坡极小,打车的话,到哪都不会超过半小时。这天的问题是下楼时我忘了带钱包,折返回去拿,再到楼下打车,发现忽然转到高峰期,要等十分钟的车。

上车的时候,粗粗一算,大概要迟到15分钟。只能先跟朋友在微信上致歉,真不好意思,我可能要晚到15分钟。等真的坐在餐桌上,又道歉一回,解释关于今天为啥会迟到15分钟。

两个朋友都说没关系,无所谓。一个说,只是朋友聚餐,很随意的,迟到个十来分钟有什么,我们又不是要去做什么要紧的事。另一个说,就是呀,迟到15分钟根本不算什么迟到。

最后两人一总结,说她俩都是容错率很高的人,对迟到早退都没有那么纠结。反而如果碰上有人非常强调准时到,会觉得有点压力,这意味着跟此人相处必须非常准时,脑袋里的弦要时刻绷着,当然不算愉快的交往。

容错率高,事后我经常想起这四个字,在东亚社会里,我们总是从小被教导各种关于守时的必要性。

守时很重要,往小了说是种美德,往大了说,还是通过成功的钥匙。小时候看过一个传说,关于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说他年幼时过桥碰到个老人,甩了个鞋到他面前,让他帮自己捡,还帮自己穿。张良依言行事后,老头说孺子可教,让他第二天早上来桥上会面。

张良去第一次,迟了。第二次,也迟了。最后一次,我记得我看的书里写,那天他整晚不睡,半夜就去等老头,终于等来老头送上一本《太公兵法》,以此迎来开挂般的人生。

看吧,不仅不能迟到,还要早到。

我上学那会,老师特别流行说一句话,一个人迟到一分钟,耽搁的是班上50个同学的时间,每人一分钟,加起来50分钟,这能行吗?

当然不行。

等成年后,经常听到诸如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迟到10分钟,会给我带来一种负罪感,就像耽误了别人十分钟生命。

我儿子艾文,最近毁了一桩约定。周末他跟朋友一起约出门玩,我们规定,你需要在六点前回家。他说好,中午出门。5点多时,打电话来,说手机快没电了,可能要晚回来一会。

他到家的时候是8点,把我和小陈气得不轻,你也太没有时间观念了,晚归2小时怎么行?

小孩解释,因为手机没电,他们在那地方打不到车,只能等公交车云云。

大人教育小孩的时候,经常会忍不住发散一通。小小年纪就不遵守时间约定,以后怎么办?以后你跟别人约开会也迟到两小时吗?

最后小孩没崩溃,大人崩溃了。完了,我的孩子竟然不守时,时间管理这么一塌糊涂,将来他必定没有什么成就。你看张良,鸡鸣起床,老人都没搭理他,你迟到两小时,还能有什么?

冷静下来后,小陈去看了交通卡的使用路径。孩子确实没说错,他坐公交车花了一小时,因为一开始坐反了,几站后发现错误,才坐上正确的班车。回来坐地铁又花了一小时,新加坡确实很小,但公共交通确实很绕。

一旦看待这个问题是个偶然错误,好像也没必要气得死去活来,认定自己教子无方,一定要大动干戈一番。

《天真的人类学家》里,作者非常困扰一件事,那就是多瓦悠人没有任何时间观念,他们没有钟表,对时间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他每次跟别人约好访谈,结果都没什么下文。多瓦悠人既不守时,也不守约。说好下周见,下一次碰面可能是一个月后。

作者苦苦等待的割礼,两年了都没办上。

我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并不讲究守时观念。常听到关于颁奖礼红毯八卦爆料,明星不肯先出场,显得牌面不够大。真正大牌的明星,必须要压轴闪亮登场。

你说说,找谁说理去?早到的是没混出头的小咖,晚到的才是最关键人物。

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紧绷着身上的弦,等待随时发动,看起来没什么必要。很多地方,容错率都挺高的。比如澳洲旅馆在圣诞假期间,每天下午三点前关门。但赶不上这个时间点,会有一个别的方案。在前台信箱留钥匙,随后根据邮件里给的密码来开门之类。

这也挺好的,大家都没负担。

容错率高了,常常会发现,其实没什么,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怎么都行,反正世界没塌。

至于我儿子,在准时和早起这件事上,跟一个普通人类一样,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恨不得五点半出发。但对于没什么兴趣的事,他就像世界上最大号的拖延症。

时不时在“还能拯救”和“要不算了”之间徘徊不定,最近我常常想,要不还是算了。世界什么样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作为一个40岁的人,我已经看不太清了。500毛利,作家,2023年微博年度突破作家,代表作《全职爸爸》,都市情感小说《结婚练习生》《卵子的呐喊》等(点击作品名即可阅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