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段话观点,更新......

记录一些感悟和想表达的东西,编号倒序,持续更新ing......

====================================

14、没有庞大的产业专家和工程师,就没有合格的产业人工智能

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专访视频。施密特感慨说,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正开展“史诗般的斗争”(epic fight),尽管美国一直试图拖慢中国的发展脚步,“但不是非常成功”,令人震惊的是,中国反而推出了能够匹敌美国最好产品的人工智能模型。施密特坦承,尽管美国仍是人工智能创新的全球领导者,但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中国能够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现实生产中,做到其他人只能梦想的事情。“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哪怕我们赢得了比赛的第一部分,中国也会最终赢得比赛,因为他们能够在批量生产中更快地应用这种技术。”施密特说。

我认为真正能为人所用的人工智能,必须是有实际应用场景的人工智能,特别是产业内部哪些没有“人形”甚至没有实体的人工智能模型,才是最关键的促进产业进步的人工智能,这都需要对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模型。而且这个课研究的领域和关键技术点,是在是如大海一样多,需要大量的行业工程师的努力才能实现。纯通用的人工智能,或者那些无需标准答案的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模型,不会有很高的产业属性和生产力促进作用。

我的结论是:没有庞大的产业专家和工程师,就没有合格的产业人工智能。

13,人的互联网生命:热度,而非内容价值。

(仅对那些依靠热度在互联网生存的人,热度就是这些人在互联网的生命养料,有则存,无则死)

部分心术不正的媒体人存在的烂现象:只要没有被禁止发言的可能,那些人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时不时发表暴论甚至带节奏的离谱观点,就算因此影响其个人人设,这都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小儿科——只要他还能继续在平台维持热度并继续发表言论,他/她根本不担心负面影响是否掰不回来的情况,即便掰不回来又如何?互联网有时候不是观点碾压对手,是热度击败对手。只要他/她还有热度,他/她就能东山再起,何况他/她要的可能不是什么正确性,而是热度本身,以及热度下他包藏的祸心。只要他/她还维持热度(暴论下他/他热度更高),他/她就可以事实上俯视你、鄙视你、调侃你、恶心你,甚至割你的韭菜,带你的路。

对他们最“残忍”的做法,就是禁言他们,不给他们热搜。一旦其热度消退,其互联网的生命就几乎死了。

12,卢克文采访到法国做核工业技术的专家,反应很多美西方国家核工业技术人才凋零的非常明显,欧洲国家已经建不了核电站了,美国也可能如此。

这和我平时看美西方类似的新闻有相同的感觉——他们在很多关键领域整合不了成规模的配套人才了,大国重器的生产质量问题频出。

美西方国家在很多领域大量专业人才凋零,实际上是近些年产业萎缩导致连年的人才流失或凋零,这是美国真正难以翻盘的原因。

——经济不好,导致公司订单减少利润下降,导致一线人才退出行业,专业人才需求减少,体现为公司(或研究所)的老专家/工程师/工人大概率先退出(工资高,新技术接受慢),然后新工程师/工人没人带,整体技能水平下降(人还有但技术下降)。这个过程持续5年-10年,传导到高校则是对应专业萎缩(就业不好导致没人报),导致老师减少,更甚者相关专业裁撤,高校不再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形成深层人才断层。研究所介于高校和工厂之间,情况类似。

这个过程可能不是面上的消减,往往表现为点上的消减,就像黄油内的空洞,一开始是一个小洞(消失的是一些认为不太重要的领域人才和专业,比如那些可以从别国廉价采购的配件所对应的专业人才),然后慢慢的围绕这个专业的周边服务人才也开始扩大凋敝,孔洞越来越大,且不停有新的空洞出现,直到黄油里面越来越空,危及核心的技术领域。

这个时候,你可以说你还掌握了核心的技术,但是实际上很多次级核心技术、以及周边的“常规”技术,你已经大面积缺乏人才支撑,根本没可能独立生产相关大型装备——找不到人了,而且缺人的规模大到没边。以至于对于还想独立生产的想法,可以直接cute。

而技术集群是有强烈关联性的,没有周边技术的支撑(要知道那些所谓的“周边”技术也是在不停更新换代的),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根本没有进一步深化研究并推进技术的条件基础,导致核心技术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过时,面临被中国超越。

何况很多在美西方国家搞科研的专家,其知识在本国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来中国反而可以发挥其技术优势,得到更好的待遇,这就更......

-------------

11,珠海航展中大量的无人装备以丰富的种类、较高的成熟度展现了中国定义的未来战场的作战模式,同时及中国强大的产业链能力,我感觉中国将在未来5年内呈现无人机作战的强大作战系统和作战效能,特别是空中无人机集群的成熟和使用,将会拉开与相关重要军事强国的差距。

个人yy,中美军事实力会在3-5年内实现肉眼可见的显性翻转。不论是航母、大舰、隐身飞机、潜艇以及核弹数量,还是无人化装备的成熟度和军队列装程度,以及我军的体系作战能力,都将出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拐点。

-------------

10,很多人解释歼16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势啥的,都没有说到最重要的点:歼16存在的必要性,主要因为另一主力战机歼20能带的导弹种类和数量太少了,且其他各型载荷歼20同样不能带,必须有一架同级别的能携带我国各类型先进导弹/载荷的空中平台(要知道我国为飞机研制了很多功能不同的导弹和载荷)。

-------------

9,BBA今年(2024)的全球财报,利润分别大幅下降(奔驰54%、宝马83.8%、奥迪91%),这个震撼的数据自然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加上新能源车群殴导致的。但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BBA的利润几乎完全是“悬浮”利润,一旦经济不好或者强势且良心(赚的是良心利润)的竞品出现,其利润空间容易被轻易挤掉。侧面也说明BBA等车企在成本控制方面很差,一旦价格回到相对良心的区间,BBA竟然没有利润了——难道BBA卖它的良心价就没有利润空间?这是成问题的,别扯什么BBA就应该是高利润的产品,如果一个产品只能在高利润空间生存(真以为BBA垄断高端车这么多年,成本不可以摊薄的吗?其实他们一直在摊薄,为何价格一下调立马赚不到钱?),那是很危险的。

所以BBA搞不好在我国新能源车出海潮全面推广的情况下,第三世界的市场将会是第二波退败(其实正在进行时)的市场,BBA只能在欧盟关税保护下在本地销售,而且同样因为少部分的新能源车的在欧销售而减少份额(新能源车buff太多,吸引力太大)。

有些人好日子过久了,中等日子或差点的日子是过不下去的(不是苟且偷生,而是直接死掉)。德国豪车看样子比其他车更早步入死亡。

8,韩国发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战期间韩国派了累计30万人(数量不小)参与美军的越战,回报是韩国得到很多越战美军军需物资生产的订单,以及战后美国的经贸许可,由此韩国一举称为亚洲四小龙,国家经济快速崛起,奥运会也顺利举办,步入人生巅峰。

这样的发迹史,在韩国那里会不会有路径依赖?有可能。联系现在韩国给乌克兰供应炮弹,以及韩国在西方阵营非常突出的军事装备制造能力(美西方这方面的生产能力都不太行,事实证明真打起来他们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昂贵的承受不起,韩国造船/舰、战车火炮、弹药等能力绝对还是除中国外非常强的国家,成本质量都好过美西方,他们的劳动力绝对比白人强太多),他们是有主动卷入世界战争圈子的心理冲动的,站队美西方国家,并在美西方如有持续的战争消耗且美西方自己生成跟不上时,为他们提供军需甚至武器弹药的生产意愿的。

7,美国的衰落,有一个非常有用的观察视角——查看美国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判断美国产业的未来

人是一切的决定性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产业未来上,观察美国工程师和工人的数量和素质的变化情况,目前看是每况愈下、极不乐观;有很多新闻揭示美国工程师的大量减少和整体素质下降,波音有很多例子(大麻工人,LGBT工人,飞船漏气,波音飞机掉窗门,机体脱螺丝丢垃圾);台积电美国工厂没有足够的工人,也说明其社会蕴藏的高素质工人非常缺乏。从F35的问题结症可以看出其设计能力和可用的配件资源不够。在国防未来上,观察美国军人,可以从近年美军装备发生的一些“离奇”事故分析(航母士兵无故失踪,潜艇指挥官低级错误导致撞山,军方物资采购价格离奇高,军舰或航母维护时间长[等配件、工人少]),都看出一些端倪。

其中美国产业工人的大幅减少(特别是疫情期间大量企业倒闭待人的技术人员失业至今没有完全恢复,现在又有lgbt思潮毒害美国未来的工程师和工人,快乐教育荒废美国未来的产业工人,且美国传统产业里好的工人/工程师都偏大,信息技术人员年龄好点),是美国衰落的本质原因,人的因素是很难一时恢复,且还在继续恶化。我的感觉,因为美国产工程师和业工的减少,美国很多装备很难设计/建设起来,很多产业没办法扶持起来,因为德不配位——美国没有相应的劳动力资源匹配,有的都是人口废材。

人没了,事没法做。特别是需要多个产业/多个工厂/多种产业人才相互协作的复杂系统(大型装备都是如此),设计和建造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现在我国卡住关键原材料出口,恐怕以后还会有资源问题影响其产业的发展(这是人以外的因素,属题外话)。

------------

6,我对如果老特上台,加关税的看法是:他不敢这么加关税(60%甚至100%),最多象征性的加一点,我的感觉是现在美国的关税加到很难再大幅增加的地步。

如果再加,必然继续大幅度抬升美国的物价水平,通胀将更加厉害。当然中美的贸易大概率会下降到一半,如果加到这个程度,我感觉中国很多事情坐起来就无所谓了。

------------

5, 猜测052的改进型有加大爆兵的核心原因:大概率就是052改进型解决了高超反舰导弹的上舰和使用问题

就算它坑位少几个,也不打紧,可发射舰艇平台数量优势大于单舰坑位数量优势。

从我方舰载武器威胁敌大型舰艇或航母的考虑的优先级:1有没有舰载高超反舰导弹—— 2可发射高超的舰艇数量——3单舰可携带的高超数量。

有了更多的舰艇可以打高超反舰导弹,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大幅增加可打击航母和大型舰艇的平台数量,是显著的战力提升。这样就可以很灵活的执行海上狼群(还是战力爆表的金刚狼)战术,形成分布式杀伤能力。这对敌舰的威胁有上了一个层次,一个方向的威胁一多个方向的威胁,那完全不同。

------------

4,没有工程师的产业知识,美国的产业ai做不成

美国指望产业AI替代人工、提高生成效率降低成本的想法,现实看是一条死路!

美国现在的生成式ai的技术路径走错了,或者走了一个技术上好实现,可以兑现一部分回报短期(实际上投入很大,回本不好说)的方向,但是和产业ai无关。

产业ai需要大量的产业知识训练,每个行业每个行业细分领域的知识都不同,这些新鲜的知识在书上吗?不在(书上的过时了)。

在哪里呢?告诉你一个让美国绝望,让中国开心的事——在广大的工程师脑子里,这些知识绝大部分还没有沉淀为系统的文字知识,哪里的工程师最多,哪里就会产生各行各业的大模型,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大模型,只有融合各行各业工程师经验的ai模型,这产业ai之路,需要全体工程师的努力。

说到这里,产业ai的未来在哪里,大家很清楚了吧。——没有工程师,美国人的大模型怎么训练出来好的工业ai?

另:工厂自动化不同于ai化,自动化车间早就有,不算ai范畴。美国人真想搞产业ai,他们立马会发现缺少大量的产业ai工程师

------------

3,人口问题是不是问题,是的,但增加人口的解决之道在农村和小县城

现在是基数确实大,人口红利包括增量红利、包括巨大存量红利,也包括人口素质增长红利(人变得比以前的人更聪明更厉害),后两个红利还可以再中国延续很长时间。

但是增量红利确实指向未来的期待,如果要解决或者最大程度解决人口增长问题。

如果......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可能得人口增长潜力,我的观点——

一定要找到最有生育意愿的地方:那就把优惠政策转向农村和小县城,他们还有较大的政策潜力促进人口增加。

很多人看到这里心里不禁轻蔑一看:靠,原来你是想增加低素质人口啊,还不如不增加。

我要反对一下这种观点:好像农村孩子经过教育不能成才一样(现在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升了很多,还会继续提升),好像他们是天生的土鳖和笨蛋,好像很多城里人的老家不是农村似的。

现在没有政策倾斜农村,就等于没有挖掘这个人口增长的池子。

------------

2,关于电磁炮,我写了一篇文章,我否认电磁炮会成功,或者成功上舰啥的。

我现在依然认为电磁炮这个武器,不会具备作战效能,不会被列装

它没法解决打击精度的致命问题,我没法夸张它应有的毁伤能力,即便是命中精度提上来的情况下(精度怎么提上来,靠制导器件呗,没意思!)。

动能弹的最终杀伤力,远比传统弹药的杀伤链差太多,而且动能弹还不算便宜。

电磁炮没有相对优势,而且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相对优势(精度上没有、反应速度上没有、毁伤效应上没有、成本上也没有),搞它干嘛。

但电磁弹射技术,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很好!

------------

美国人的ai替代工人,提高生成率的想法,注定是梦想!

1,马斯克说人开车用眼睛就行,所以智驾用好摄像头就可以,激光雷达没有意义。

——这里马斯克的话错在哪里,错在智能驾驶不仅仅要接近人的驾驶能力,智驾是要超过(记住超过)人的能力的,做到人做不到的安全行驶的。用4D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加上好的模型,就能在驾驶流畅度上接近甚至超过老司机,毕竟老司机也会累。而在安全性上是要远远超过所有司机的,这个超过就太多了,他能在更远的位置判断危险的存在,能用更快的反应时间进行刹车和变道。这一下子把很多菜鸟新司机的问题解决了,把想偷懒、看手机的中司机、老司机给解放了。

激光雷达有用,是因为一些安全动作的核心是对速度和距离的关系判断下的决策,速度量车子自知,距离测量就是激光雷达牛逼了,激光雷达可不依赖算力直接给出精确性最好的距离量,视觉是复杂算法整出来的,算力机器老化或有bug搞不好距离信息弄不出来哟。

-------------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