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比“无体育不清华”要好

“十一”国庆,大家都沉浸在庆祝祖国华诞的节日氛围中。因为担心“人从众”模式,我倒是没有外出旅游,只是也不能老在家坐着,能在自己日常工作的校园里好好走一走也是好的。昨天信步来到东操,发现即便是小长假学校仍然是热闹得紧,还有不少学生在跑步打球。操场周边悬挂着清华体育教育的口号,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和“无体育,不清华”。

在清华大学的百年历史中,体育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上个世纪中叶蒋南翔校长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到近年来学校提出的“无体育,不清华”,体育与健康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展现了清华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深刻理解。这两个口号虽然都表达了对体育的重视,但它们背后的内涵与侧重点却有很大不同。尤其当我们将它们放置于当今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思考时,会发现前者具有更深远的社会责任感和长远目标。

1957年11月29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面对已经76岁高龄但却依然面红身健的马约翰时表示:“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1964年1月,在庆祝马老服务清华五十年的大会上,蒋南翔又一次表示:“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像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争,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从此,这句脍炙人口的号召成为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一个标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为国效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作为清华人一生的努力目标,就是要在人生热情最高涨、精力最充沛、经验最丰富的各个阶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清华体育在经历短暂低谷后,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后,清华体育传统该如何发扬光大,成为当时清华人思考的重大问题。时至2014年,学校筹备开设面向全校本科新生的第一堂体育课,新生运动会和研究生运动会也蓄势待发。其中,研究生运动会的主要筹备工作由校研究生会负责,他们为此专门建立了微信群。某天,不知道哪名学生突发奇想,将微信群的名字改成了“无体育,不清华”。起初大家并没有在意这个微信群的名字,但等校方想为运动会设计一句口号时,忽然发现“无体育,不清华”作为口号十分朗朗上口且具有时代感。随即“无体育,不清华”这个口号传遍了清华每个角落,成为新时代清华体育的核心。这个口号简洁明快,充满力量,符合现代年轻人对个性化生活和健康追求的渴望。它将体育与清华的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新时代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仔细对比“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和“无体育不清华”两个口号,我认为前者更好一些。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同这三个问题都有关联,即便是在今天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也很好地回答了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时代命题。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健康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五十年,象征着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整个职业生涯的跨度,这句口号不仅仅是在强调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短期作用,更为深刻之处在于它赋予了体育一种更具责任感的使命:学生不仅是为自己锻炼身体,更要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而保持健康。这种责任感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为对比,“无体育不清华”这句口号虽然简洁有力,适应当代年轻人追求个性、活力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仅强调了体育对学生个体的重要性,以及学校整体的体育教学理念,但在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上稍微有所欠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应承担起培养社会中坚力量的责任。而这一责任,不仅在于当前的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在于为学生奠定持久健康的基础,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力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