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侯万世家谱》统谱讨论综合(1)

《魏侯万世家谱》统谱讨论综合(1)

作者:魏裕昌(教授级高工)

(2024年10月12日)

 

堂名-祠名-堂序,讨论时间3天(2024.10.9-10.11),截止时间2024.10.11.11:30,综合如下。

一、贴子回复

魏彦华:“现在大部分魏姓多是古魏国子民魏姓的后代,毕万的家属改魏姓就几十年,他的后代又改回毕了。”

魏裕昌回复如下:

1、三代夏商周,晋献公灭西周姬姓魏国,不可能一片焦土。针对的是西周姬姓魏国王室和军队,平民百姓都是毕万建立东周魏国后的子民,子民中百分之百没有魏姓人。

2、前661,毕侯万元年(毕万封元年),毕万建立东周魏国,首任诸侯国君毕侯万,毕侯万在位10年(前661-前652)。

3、前651,魏侯万元年(毕万封十一年),毕侯万改魏侯万,二任诸侯国君魏侯万,魏侯万在位5年(前651-前647)。

4、司马迁《史记》魏世家第十四,由毕姓魏世家、魏姓魏世家两部分构成。毕姓魏世家10年(前661-前652)。毕侯万是毕姓魏世家首任也是末任诸侯国君。魏姓魏世家427年(前651-前225)。魏侯万是魏姓魏世家首任诸侯国君,在位5年(前651-前647)。也就是说,魏世家437年(前661-前225),分为毕姓魏世家10年、魏姓魏世家427年两段。魏侯万是魏世家二任诸侯国君,和魏姓魏世家首任诸侯国君。

5、前709,毕万诞生。前661,毕万建立东周毕姓魏国,称毕侯万。前651,毕侯万改魏侯万。从魏侯万生年(前709)开始计算已经2734年。从第一个魏姓人(前651)开始计算已2676年。然而,不但魏姓人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史学界也是一笔糊涂账。《辞海》(第7版,2022.1)编委皆是史学界精英,可是毕万词条错误,历史年表多处错误,误导了公众。

6、司马迁《史记》规则:“天子载本纪,诸侯载世家,大夫载列传。”即世家就是诸侯国,而史学界多把东周魏国称魏邑、魏地。本“毕万封十一年,(毕万)从其国名为魏氏。” 而史学界认为魏世家是魏文侯斯之世家,甚至说成没有魏斯就没有魏世家。

7、历史研究,一手出处、截图、综合比对、反复论证,方可结论。而结论最重要一条是看是否成立?若不成立,一手出处为孤证,其结论是错误的。故而:有出处,且成立,视为成立;有出处,不成立,视为不成立;无出处,但成立,视为成立;无出处,不成立,视为不成立。

定论:魏彦华“现在大部分魏姓多是古魏国子民魏姓的后代;毕万的家属改魏姓就几十年,他的后代又改回毕了。”此两说为误说,皆不成立。

二、堂名-祠名

1、魏姓得姓始祖魏侯万,巨鹿始祖[汉]魏太守歆,国史为证。见[西汉]司马迁《史记》、 [唐]林宝《元和姓纂》、[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北宋]初《百家姓郡考》。

2、参照《孔子世家谱》统谱200万孔姓族人成功经验,按《魏侯万世家谱》统谱655.35万魏姓族人,时间跨度约1万年,用计算机编程理清辈份,用千字辈份确保以后1.5万年不混乱。凡姓魏皆[春秋]魏侯万之后,凡姓魏皆[汉]魏太守歆之后,是完全正确的。魏者大名,万者满数,故曰满数堂。而统谱就是修谱,满数堂就是合堂。这个与魏秋辉(传统文化副研究馆员)所倡导的“修谱合堂”说完全一致。为此,希望大家按照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即不可相互攻击,团结为大,谁正确,照谁意见。这样,统谱完全可以做成,且周期不会过长,预计3-5年就可大功告成。

3、堂名,一般是表明哪位公之后,一目了然。堂名,有堂序,载入一修谱中。手稿不是一修谱。若一修谱无堂序,其堂名多不实,多是后人拍脑袋出来的。因谱中有巨鹿郡序,表明该支属于[汉]魏太守歆之后,故巨鹿堂无意义。大名堂,仅是表明姓魏,没有表明哪位公之后,故大名堂无意义。结草堂为魏颗之后,魏颗为令狐姓始祖,不可用结草堂。九合堂,为[春秋]魏绛之后。鹤山堂,为[南宋]魏了翁(字鹤山)之后。寒松堂,为[清]魏象枢(字寒松)之后。为此,我们统一为满数堂,表明655.35万魏姓人皆魏侯万之后,有满数堂序载入统谱中,建议原堂名不再使用。

4、祠名,各处皆称“魏氏宗祠”,分不清谁是谁?

⑴秦前,氏为姓的分支。炎帝居于姜水,以姜为姓。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姬高(姬昌第14子,不是第15子)封毕国,于是为毕姓,改毕高,位列四公,称毕公高。毕万封十一年,从其国名为魏氏,毕侯万改魏侯万,为魏姓得姓始祖。魏颗改令狐颗,为令狐姓得姓始祖。魏万章改万章,为万姓得姓始祖。魏长卿改冯长卿,为冯姓得姓始祖。魏卑子改王卑子,为王姓得姓始祖。

⑵秦统七国,车同轨,书同文,度同丈尺寸,量同石斗升,衡同斤两钱,姓和氏统一为姓。[北宋]初《百家姓郡考》已家喻户晓。如:张三,李氏,表明李氏为张三媳妇。家谱:王九,洪氏,表明洪氏为妣或祖妣等。碑文:赵六,孙氏,表明孙氏为妣或祖妣等。为此,不宜称魏氏。魏,本诸侯世家,这个是两千多年来,我们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我们搞清楚了,改过来即可。建议改为“魏世家某某祠”,限六个字,因为按照传统文化大小黄道皆为黄道。某某为两个字村名,或两个字乡镇名,或两个字始迁祖字号。建议祠名:魏世家溪里祠,魏世家聚英祠,魏世家唐台祠,魏世家华田祠,魏世家沙溪祠,魏世家金鸡祠,……,等等。

三、满数堂序

毕公高西征,留守西域,传20世至毕万(前709-前623),闻讯晋献公灭国17,服国38,可乃天下霸主,一代英豪。投晋献公,将功成名就也。于是乎?毕万率子孙从新疆天池西王母邦越昆仑,涉流沙,到晋国,以平民身份效忠于晋献公。

因毕万生于新疆,长于新疆,有西域血性,故身材魁伟,气宇轩昂,有博古通今之略,经天纬地之才。

前661,晋国大旱,颗粒无收,周天子姬阆准奏晋献公,左将军赵夙驾车,右将军毕万护卫,伐霍(今山西霍州)、耿(今山西河津)、魏(今山西芮城)。

魏国(西周魏国)城墙非常坚固,防守特别严密,进攻三个月没成功。毕万曰:“伐魏国,须进城。想进城,地道矣。”晋献公闻,甚喜。命他组精兵掘地道。半月许,地道至城里。毕万带兵,经地道入城,攻入西周魏王府,取下西周魏王首级,西周魏军归降。

毕万开城门,迎晋献公,献西周魏王首级。晋献公代周天子惠王姬阆把西周耿国-西周魏国土地、人口分别封给左将军赵夙和右将军毕万。

    毕万重建东周魏国,为首任国君兼晋国大夫,称毕侯万。

天子载本纪,诸侯载世家。魏世家第十四,诸侯国是也。司马迁《史记》:“毕万封十一年(前651),从其国名为魏氏。”毕侯万改魏侯万,为东周魏国二任国君兼晋国大夫、魏姓得姓始祖。司马贞《索隐》述赞:“毕公(毕公高)之苗,因国为姓。”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因为魏氏,万生芒季,季生武子犫。”意:魏侯犫(魏武子犫)为魏侯芒季之子,魏侯万之孙。

“魏,大名也;万,满数也。”魏侯万,必大也。魏侯万之后,必大也。满数堂是也。

魏裕昌 谨识

共和国75年(2023)仲秋月中浣

四、说明

1、毕公高,文王第14子姬高,不是第15子。封毕国,改毕高,列四公,称毕公高。武王伐纣,即牧野之战,到底哪年?有13说。武王元年(前1046),史书倾向这个时间点。

史载:毕公高、周公旦随武王一道出征,灭纣后,毕公高、周公旦手持大、小钺yuè“夹”着武王走进社庙,举行“受天明命”大典。大典过后,班师回京,辟建大周王朝,武王进位天子,拜周公旦为太师,拜毕公高为太傅。武王姬发为文王姬昌次子。太师周公旦为文王第4子,为左丞相。太傅毕公高为文王第14子,为右丞相。

武王在位3年(前1046-前1044)。武王崩,成王姬诵13岁继位,发生了三监之乱,即文王第3子管叔鲜(姬鲜)、文王第5子蔡叔度(姬度)、文王第8子霍叔处(姬处),对周公旦猜疑,伙同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

周公旦平叛,诛武庚、管叔鲜(姬鲜),废霍叔处(姬处)为庶人,流放蔡叔度(姬度)。毕公高,为诛管叔鲜(姬鲜)说情,故受牵连,被贬西征,戴罪立功,这就是司马迁《史记》“其后绝封,为庶人”之由来。

周公旦封鲁国,毕公高封毕国,皆未到任。毕国(咸阳北)被西戌灭,与毕公高西征有关。毕公高传20世,至毕万,怎么传的?“其后绝封,为庶人”,到底怎么回事?这个属于断代工程,我们搞不清楚属正常。

2、黄道,主要用于祠名、牌位、碑文。⑴青龙、明堂、天刑、朱雀、金匮、天德、白虎、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勾陈称12神煞,为便于记忆,用“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12字对应,最后一字落在带走字底字为大黄道。⑵生老病死苦,最后一字落在生字或老字为小黄道。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