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边界与现实的阶梯 ----------基于当下若干考试“励志”案例的感想
古今中外总是有很多“励志”故事不断激励着人们前进的脚步,然而近年来涌现出来一些令人唏嘘的所谓励志故事却得不到公众的理解,甚至于迎来了很多稍显嘲讽的评价,当然也不凡惋惜感与无力感,但是这些所谓“励志”故事的背后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因子就是“考试”,这里面既包括进入名校的高考,也包括进入体制岗位的考公考编,两者兼而有之的本质就是复制几千年来沿袭的科举制度。
例如,高考十年的吴善柳,36岁清华毕业仅仅就职于郑州四中,所学专业基本无用武之地,想必与吴初心存在很大差距。高考十六年的唐尚珺今年以601分收官,不用说达不到梦校清华的分数线,更是连华南师大的师范专业分数线也没有达到。此外,还有一位名声不太大的袁博,为了报考清华美院硕士耗费十年,迄今也依然行走在考试的路途中。今年更是出现了一个极端的案例,一名为了考公考编梦想的宁夏女生,10年失败之后不惜“饿死”在陕西西安,也不愿放弃考公考编的梦想。
然而,迄今为止,很多高深莫测的民间专家,连编累牍地撰写社会反思式文章,把这些社会个体现象归结于社会制度的不公,例如高考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地域高考录取模式的不公平、考公考编面试的关系网,等等。我这里要提出疑问的是,出现这些社会个体现象除了社会值得反思之外,这些社会现象的个体难道不值得认真反思吗?毕竟这些个体现象的出现不能够说是社会普遍现象。正因为这些个体现象不同于普遍的社会公众观感,所以一经曝光便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然而这些个别现象却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使得整个社会沉迷于内耗式的“励志”宏大叙事中,然而却严重放大了整个社会入学就业考试机制的负外部性,也使得社会人才需求存在严重的学历产能过剩,大批职业技术高级人才却处于饥饿状态,如此长期下去势必冲击社会的正常人才选拔机制,也难以达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人才优化配置状态。说白了,就是什么样的人才做什么样的事情,通过人才选拔机制进行优化配置,然而上述连年考试只为清华只为考公考编的社会个体现象却扭曲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
其实,在每年一千多万的大学毕业生中,出现如此极端考公考编的确实只是极少数人;每年一千多万参加高考的考生中,吴善柳唐尚珺们毕竟也是少数。由此可见,出现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个体,就是这些社会个体认为梦想是没有边界的,任何梦想通过努力都是可以达到的,然而这些激动人心的叙事豪言壮语却存在难以逾越的实现限制,问题的本质就在于梦想的边界与现实的阶梯的认识。
虽然,任何人都可以有梦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是所有人的梦想都可以是相同的,更不能够认为梦想都是可以复制粘贴的,原因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这也应了我国古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长度、宽度、深度与厚度,只有在不断清醒认识自己的主观状况与客观现实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尽量减少试错成本,不断地努力深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否则好高骛远势必定搞得一堆鸡毛。吴善柳可是说比较有资质的考生了,但是耗费10年考取清华,表面上的成功隐盖不了内在的遗憾。事实上,他找工作也是困难重重,只得依靠教师资格证书在郑州四中谋职了,所学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更是无用武之地了,更不用说升学深造了,这对于清华本科生来说已经难以说多好的归宿了。唐尚珺更是搞得无所适从,硬生生地把网络励志青年人设变成了嘲讽对象,40岁的年龄才本科毕业难说有多大作为,即使想从事中学教育估计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毕竟现在已经到了师范热的社会发展阶段了,入职要求不是一张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以解决的。再如,痴迷于考公考编的宁夏女生来说,本来就是一所民办职业学院的学生,通过专升本获取了本科毕业证书,学的会计学专业并不难找工作,当然要能够达到一步登天弯道超车是很难的,相关信息也透露她从未进入面试环节,退一步说即使进入面试又一定可以录用吗?多少211、985以及双一流学生都难以考编考公成功的,更不用说堆积如山的双非一本二本学生了。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位女士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更没有自知之明了。换句话说,她的梦想已经没有边界限制了,现实中的阶梯却没有铺好,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的了。
总之,无论是谁,要想在现实世界中努力前行,走得更远,那么就必须正确评估自己的主客观情况,并且能够在社会中准确定位自己,从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一味地做黄粱美梦,增加内耗式无效试错成本,甚至于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踏踏实实地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并不是说弯道超车不好,更不是说没有梦想的权利,而是必须分析弯道超车的主客观条件,只有在评估可能性之后才能够做出决策,否则翻车是迟早的事情,最后无可奈何地陷入“梦中啥都有”的黄粱美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