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半岛的霸总爽文新篇——天朝援救黎巴嫩

黎巴嫩刚刚发生的事件,利用传呼机等平民电子通讯工具无差别恐袭的事件,目前震动着大家。

这让我想起将近三年前——2021年——翻译的两篇阿拉伯媒体上的文章。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深信,也希望,东方某大国会利用黎国军队,或者其他方式,一举拿下黎巴嫩,给这个小国一条活路,同时也让东大获得重要的战略利益。——不好说太明,其实就是当年英国,美国都爱干也干过多次的事。中东的主流精英是彻底遭洗脑了。

今天这个特殊时刻,把当年的译文,以及本人喋喋不休的议论,一起放上来,供观友们参考。

以下:

半岛的霸总爽文新篇——天朝援救黎巴嫩

500

(《阿拉伯新闻》官网报道中的图片,爆炸之后废墟状态的贝鲁特港口)

 

贝鲁特港口大爆炸,肯定被这几代人记很久。不过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了解了这次爆炸的严重性。

阿拉伯人一向认为自己的语言很美,因为善于言辞而美滋滋得意,强调阿拉伯语富有音乐性和诗性,而且热爱诗歌,以阿拉伯诗歌为骄傲。爆炸发生后,半岛电视台一档新闻节目在官网上的提要,确实让我在那一刹那体会到阿拉伯人的这种自信。提要说:

比地震还强烈,比核爆还弱些,贝鲁特的海港遭受到保存危险材料的仓库的爆炸,若非真主仁慈,足以将其从地图上抹去,随后在海上引发大风暴,远在塞浦路斯和约旦的雷达都能感受到。

500

(爆炸发生后,半岛报道中的一张图片,定格了港口爆炸的一刻,可以清楚看到,被激起的海波开始向外扩散。按照半岛的说法,这一圈海波激发连环的浪涌,以致塞浦路斯的雷达上都出现了影迹。)

 

半岛当然做了重点报道,其中一个经济栏目用分析和一系列数据,告诉观众,这次爆炸对贝鲁特的影响是摧毁性的,好像是70%的商贸都受波及。这个港口和这个城市都很重要,是欧、亚、非商品的中转地,而结论是,这次损失基本是让贝鲁特崩掉的严重。然后进一步地,说,这个损失,意味着,黎巴嫩陷入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那几天我就反复和朋友们感慨,这个港口的重建,恐怕最终只能靠兔子带着资金和工程队过去。

所以,9月9日看到半岛官网上出现了一篇讲东大在黎巴嫩作为的文章,就很高兴,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印证。于是就着手翻这篇文章,准备介绍给各位朋友们。结果翻译的过程中真是五味杂陈,好多话头在心里翻涌。

我不习惯黎巴嫩和贝鲁特败落到这步田地,我不习惯它被这样谈论,我也不习惯,它被用这样的语气谈论。

全文翻完,睡了一夜,第二天上午喝过两杯咖啡之后,我才慢慢明白,我心目中的贝鲁特和黎巴嫩,还是上世纪二战后冷战期间的贝鲁特和黎巴嫩,因为小半只脚踏进了西方文明,所以随着欧洲的繁荣而繁荣。苏东解体之后,欧洲文明逐渐衰败,黎巴嫩也渐渐褪去了金色.

从报道中得知,新冠疫情让黎巴嫩人3/4都掉到了贫困线以下,我非常意外。这不是当年通过《参考消息》和《世界知识画报》之类报刊了解到的黎巴嫩。

印象非常深,当年有一篇报道,讲述内战给黎巴嫩带来的危害,说内战爆发前也就是60年代,贝鲁特号称中东小巴黎,经济繁荣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女秘书半年还是4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辆私家车。这在当时的中国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内战爆发之后,虽然黎巴嫩的形势错综复杂,但是因为得天时地利,仍然还是很富裕,而且文化发达。

那个时代的黎巴嫩,连同欧洲文明,Gone with the wind。

 

以下是翻译文章:

 

     标题:《中国在黎巴嫩——XXX拥有贝鲁特的解决方案吗?》

   第一部分算是引子:

8月4日,贝鲁特港口爆炸升起的浓烟还未消散,在事故发生的第一个小时里,黎巴嫩的受难者们就看到,在他们周围,有带着亚洲人特征的面孔,在以精湛的医术努力救治他们。这些人设法给伤口止血、处理骨折并紧急治疗烧伤。他们就是中国维和部队在黎巴嫩的第十八批紧急医疗队,隶属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

这些中国医生提供了外科、内科、烧伤和麻醉领域的急救,此外这个团队前往贝鲁特时还携带了从他们国家运来的医疗物资和快速行动时的保护设备,以帮助处于爆炸灾难中的黎巴嫩。

北京还继续向黎巴嫩提供更多的援助,如在国际捐助者会议上捐赠了一百万美元的紧急现金援助,专用于治疗伤员和救助爆炸事件中的受害者。

当新冠病毒传到黎巴嫩时,北京在应对上展现了相同的活力,在疫情的阴影下展开“弹性外交”,结果就加速地让这个国家进入其“弹性外交”的框架内。因此,毫不奇怪,黎巴嫩医生会寻求与中国同行的沟通,以提高黎巴嫩医务人员对病毒风险的认识,而且,中国飞机满载着医用口罩、防护服和检测设备,一次又一次地降落,甚而PLA向黎巴嫩军队——直接地——提供了医疗用品,以应对疫情。

诚然,中国以前的行动尽可以置于北京外交战略的框架内去考虑,但至于其对黎巴嫩——它给强国提供了政治舞台,刚刚遭受的毁灭性危机使75%的黎巴嫩人掉到了贫困线以下——的行动,则要在这样的框架里品味,那就是,这是一个——历史上——并不包括在中国利益内的国家,而中国试图对之施加影响。目前,强化了这一情况的是,真主党大力宣传说,中国即将把黎巴嫩从经济和政治危机中拯救出来,其投资“已经铺开并完成”,力度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救援包的分量差不多。

    然后是第二部分,简述中黎关系:

  2020年2月25日,一批黎巴嫩人选择支持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在黎巴嫩山的小城哈马纳内、2003年中国赠送的青铜雕像前悬挂中国国旗和旗帜,这可不是一个糊涂的选择。因为雕像反映的是黎巴嫩医生乔治·海德姆的曲折经历,他是从哈马纳走出的黎巴嫩移民的儿子,在他出生前,他的父亲就前往美国,以寻找更好的生活。

海德姆在美国成长并完成医生学业,并于1933年决定前往上海(中国东部),他在这个城市的诊所从事医疗工作,从中国人那里获得了赞誉,他们给他取名“马海德”,因为他为挽救数千名中国麻风患者作出了贡献。不过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领导人让马海德成为其领袖毛泽东的私人医生,这就让他由援助者,一跃而变成为中国革命的战士。

 尽管如此,中国和黎巴嫩的关系仍然很边缘化,虽然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开始于五十年代,1955年中国代表团第一次来到黎巴嫩,1956年建立了贸易办事处,但这一关系并不活跃。

政治上,黎巴嫩晚至1971才承认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地位,但在那之后,到2003年,两国只维持着正式的政治关系。

直到2006年4月9日,中国加入黎巴嫩维和部队,根据1978年制定的一个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的框架,维和部队执行特定的任务,如处理爆炸物,人道主义医疗服务,重建边疆地区的学校和幼儿园。

500

(原文插图,中国维和部队)

在2006年黎巴嫩战争(七月战争)期间,关于领土争端,虽然北京一直保持着由有关各方和平解决冲突的立场,然而……(此段隐去)

2017年,当黎巴嫩加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两国关系发生了积极的突破。国家经过协商,签署了几项谅解备忘录,促进在各个层面上双边经济合作的机会,从而让黎巴嫩贸易的天平向着中国利益倾斜,而它本来曾是习惯于倾向西方和美国的。而到了2018年,黎巴嫩从中国进口电器、工业设备和食品原料的价值为2.05亿美元,可是其与美国、德国、意大利或法国的贸易额从来没有超过1.5亿美元。

500

(原文中的插图,非常有意思,是黎巴嫩前总理萨义德·哈里里推特账号上发的一则消息。显然是在黎巴嫩加入一带一路之时,推文的内容是:哈里里内阁向“丝绸之路”开放——黎巴嫩最重要的是行动一致,以及把本国的安全和稳定放在首位。)

 

这两个国家贸易合作上最大飞跃发生在2019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中心(CCPIT)在黎巴嫩设立代表处,以增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当年,数以千计的黎巴嫩商人访问中国,准备加入到基础设施项目中,包括的黎波里港和城堡机场的扩建,还有铁路、道路和桥梁的建设。

同时,黎巴嫩青年也实在地享受到北京作为实施软实力的一部分而提供的文化特权,因为中国学术机构在贝鲁特圣约瑟夫大学的孔子学院以及其他大学的语言中心教授汉语,让他们得以受益。

此外,依靠来自中国基金的六千六百万美元,黎巴嫩最大的音乐中心计划得以建立起来,他们(黎巴嫩青年)正是受惠者。

第三部分,介绍纳斯鲁拉的观点:

在2019年11月22日,黎巴嫩真主党领袖哈桑·纳斯鲁拉发表了一次电视讲话,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以把他的国家从灾难性的经济危机拯救出来。面对出席烈士节的他的支持者,他发表讲演时说,出路可能在于转向亚洲的力量,具体来说是转向北京,同时呼吁黎巴嫩政府“为中国公司在黎巴嫩投资打开大门”。

纳斯鲁拉反复申述他的这一主张,在6月发表的最新一次电视讲演中强调说,他仍然认为,走向中国是个替代办法,可以替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后者与黎巴嫩的官方会谈一直磕磕绊绊。当天,这位党的领导人说:“黎巴嫩必须把面孔转向东方。” 他对中国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计划表达祝贺,并指出,就北京而言,可以很容易地就在黎巴嫩提供一支富有生机的平衡力量。

纳斯鲁拉的意图在于——尽最大可能地——让他的国家逃离西方利益的掌控,包括他在内的一群黎巴嫩政治家察觉到,它(黎巴嫩)的生路,在于掉转航向,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进入中国的轨道。尤其是,中国的领导层一波一波地不断发出信息,成了政府的“救生圈”,而这届政府由真主党领导,黎巴嫩的街头运动则把解决经济和政治困难的责任压给了它。

黎巴嫩的媒体对“真主党”关于中国项目的方法已然给以极大的欢迎,在媒体页面上用大篇幅介绍了十家中国企业的兴起过程,其领导者则为中国水电集团公司(SINOHYDRO),后者作为一个正式机制,给予中国公司在海湾(即波斯湾)开工程的许可。

据《新闻报》对真主党规划的报道,它(中国水电集团)在今年7月宣布了投资黎巴嫩基础设施的意向,资金达12亿美元,包括港口,铁路,电力和垃圾处理。

纳斯鲁拉认为,黎巴嫩受到国际制裁是由于其政治立场,他认为中国人可以为他提供一个实际和快速的方案解决紧迫困难,诸如黎巴嫩的发电、垃圾处理以及交通的基础设施。(接下来一段隐去)

 

第四部分展示美国的态度,同时为全文作结:

“鉴于德黑兰仍然没有明确政治决策,北京便调转方向,寻找机场、港口这样的基础设施的资源,并通过黎巴嫩的大学施加软实力的影响,而黎巴嫩作为一个国家已崩溃了。” 关于黎巴嫩靠拢中国,美国企业研究所的首席副所长丹尼尔·普莱蒂卡试图以这样的话来总结美国的立场。

但真正要紧的事件是,美国前近东事务助理国务卿戴维·申克尔(David Schenker)的声明,他强烈批评这种靠拢,并且把纳斯鲁呼吁向东方求助描述为一个“骗局”,而他的这个言论立刻引发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危机,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谴责申克尔的言辞,在声明中,北京建议美国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其水深火热的内部事务上。

这份声明也否认了关于共产党对黎巴嫩进行间谍活动的指责,该声明指出:“美国方面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和不道德的。”声明还说:“所有人都清楚,究竟是谁最大程度地从事窃听、监视、间谍活动,以及渗透其他国家,并不择手段地试图扩大和保持影响。”

事实上,中国的上述行动表明,北京对黎巴嫩的吸引力可能非常之大,并可以从中极大地获益。中国最新的倡议与真主党及其盟友的看法相呼应,我们可以阅读为中国在黎巴嫩和中东实现地缘政治的雄心的一次实际行动,而它符合中国领导人……的愿望,他在尽力发展对外政治路线,并进行拓展,也在发展努力接近中东国家的路线,以便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服务。

须知黎巴嫩位于亚洲和欧洲之间、地中海的战略十字路口,在缘着地中海沿岸复兴公路和修建铁路的地图上,它位置重要,这些公路和铁路将连接在贝鲁特和的黎波里之间,其中串联着叙利亚的两个城市霍姆斯和大马士革,并且将穿越两个国家(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而这些地区将见证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重建项目。

      尽管如此,有个事实却无法忽视,中国想要渗透黎巴嫩的愿望遭遇到障碍,那就是黎巴嫩拖欠着该偿还的主权债务(债务负担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70%),至于中国投资的目标,则最快也要在五年后才能出现收益……(此处隐去)

总而言之,北京认识到了形势变化是何等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的地平线发生了修正,足以让黎巴嫩成为中国的投资项目,这在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的声明中得到了明显的印证。当被问到他的国家是否准备帮助黎巴嫩时,他说:“中国准备好了向黎巴嫩的项目投资,并提供有利的适当投资基础,包括国内稳定和国际共识,投资项目可以根据BOT机制,也可以是主权性质的项目,或者是国与国之间的协议。”

 

 (为避免麻烦,文中隐去了三段文字。)

 

翻译这篇文章的时候,贯穿的情绪就是为黎巴嫩感到难过。最难过一点是,文中说,中国会去投资垃圾处理项目。怎么垃圾处理这么个事儿都要靠中国去搞呢?本国没钱吗?西方没钱吗?比尔·盖茨没钱吗?这是个什么世界?

我在公号上几次介绍半岛相关中国的报道,关注过的朋友肯定能看出来,这篇文章遵循半岛最近一贯的路数,那就是渲染东大多么强大,将会对中东有多大影响。

而且还搞崇拜,文章的原题目《中国在黎巴嫩——XXX拥有贝鲁特的解决方案吗》——XXX就是一个人名。

我一直莫名其妙,半岛为什么要这样?直到有位内行"小齐“君留言点拨了一下:

    “半岛最大的阅读受众是沙特和美国。但他的用词也可能在对于本国内的煽动性,Qatar和中国的合作近几年多了,但是内部高层反对意见依旧多。”

如此说来,半岛是通过这种渲染,说服本国民众乃至中东观众、阿拉伯语观众,卡塔尔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是对的,是符合大势所趋。

 我就这篇译文感慨唏嘘,于是漠君和我讨论道:“是不是有点儿进入东大保护圈儿的意思?就是这个苦命娃儿终于有人罩着了的意思?”

 我想了一下,回答:“你的想法特别是我们现在中国人的想法,特别善,特别柔和,没有霸权的概念。半岛的文章我感觉不是罩着的意思,是东大把黎巴嫩变成东大的一部分。”

漠君的话很给我启发,让我看明白了中国人的想法和半岛代表的看法之间的本质区别:

漠君像你我一样,是普通的中国人,离文章中说的那一切都很远,但,当注意到黎巴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黎巴嫩的利益。想的是,额,这是不是好歹能让黎巴嫩太平一点,黎巴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

本能地关心对方的利益,关心陌生的老百姓。因为潜意识里,我们知道,我们和黎巴嫩老百姓是一样的,要的无非是:吃穿不愁,头上有屋顶遮风避雨,亲人平安。

但是半岛的文章不是,半岛关注的,是东大的利益!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半岛假想的。

这篇文章的主题非常可怕:东大为了自己的利益,能让黎巴嫩得救。

 这是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诡辩,如果读过英国法国美国的类似文章书籍甚至历史著作,马上就能认出来。

矛盾的是,这篇文章的内容凝炼而锋利,信息量很大,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东西。

整篇文章的内容,不用说,让我们东大国人目瞪口呆,肯定大家都是那个感觉:这说的是哪个国家?这里面说的那个东大是谁?我认识吗?

其实,文章里说的很多事实本身可能没问题,让我们觉得别扭和难以理解的是里面的逻辑,就是我一再提到的帝国主义逻辑。不管东大做了什么,或者中东传言东大会做什么,用帝国主义逻辑一串,就变成了我们不熟悉的样子,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

不过,更让我在意的是这篇文章本身,甚至大过文章介绍的内容。同样让人不舒服的,是谈论时的语调。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阿拉伯文没学好,有误解,这篇文章时时触动我的,还不仅仅是逻辑,而是文章中的遣词造句。在我的感受里,这篇文章充满了语言暴力,就是让我感觉到,帝国主义理论、殖民思想,能让一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充满了帝国主义的暴力性。

就是说,这篇文章不是内容多么的暴力,是文章语言本身特别暴力。一句话,作者就是能用句式和选择的词语,来让这句子充满暴力的质感,这让我非常吃惊。

看第一段,作者的文笔很熟练,也很优美,不是不能写温柔的句子。第一段非常的温情和感人,任谁看了也会打动。但是这个仍然拦不住作者到第二段马上就拐到金戈铁马的铿锵腔调上去了。

可惜我不是语言学家,我直觉觉得这都是一篇范文,可以做语言学的分析,就是在句子中,怎么把东大置于一个绝对主动的主体的地位,把黎巴嫩放在一个绝对被动的地位,完全是通过句子的结构给表现出来。我不够专业,说不清楚,各位应该能够明白我的意思。

而且这种东西基本上是翻译不出来的,我已经尽量保留了它的那种状态,所以可能翻译得非常生硬。至少大家应该能够感觉到,在这篇文章里,大多数情况下东大是动作的发出者,而黎巴嫩是承受者。

我不知道这在阿拉伯语里是不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反正作我经常觉得它的句式很怪。比如有一句话让我琢磨了半天,就是:

诚然,中国以前的行动尽可以置于北京外交战略的框架内去考虑,但至于其对黎巴嫩——它给强国提供了政治舞台,刚刚遭受的疫情危机使75%的黎巴嫩人掉到了贫困线以下——的行动……

我想半天才明白,“行动”就是指前两段里中国的那些援助。你就好好写“其对黎巴嫩的那些援助”不成吗?

不知是否我过度敏感,文中的很多措辞也特别内个。比如什么文化特权,什么黎巴嫩青年享受到。一个教外语和学外语的事儿给说成这样,学生学外语,肯定只是为了将来找工作时多个优势,这和特权有什么关系?再比如我翻成“生路”的那个地方,原文是“得救,拯救”,就算人家黎巴嫩现在走背字,急需外援,外人谈起来,又何必用这样的词呢,用个和缓的词,读者就不能明白状况吗。

作者还玩巧妙的语言游戏,文中很重要的内容,是介绍东大公司去黎巴嫩和中东投资各种工程“项目”,这本来对读者很有意义。结果,到最后一段,作者顺势一转,说,东大意识到,目前的国际形势,值得让黎巴嫩成为东大的投资项目。一个国家成了另外一个国家的投资项目……这是美国对待海地的方式吧。总之这篇文章中的句子经常让我觉得很可怕。

而且,最后一段大使的话,我怀疑也是有微妙的曲解,可惜找不到中文报道的版本来对照。大使的话,按照中国的习惯,意思肯定是,中国愿意为投资的稳定环境努力,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稳定,中国都会和黎巴嫩以及各方,联手合作。但是文中的那段话,读起来感觉就是,中国要出手打造有力于投资的环境了。

奇妙的是,我又必须承认,这种暴力气质的文风,读起来很爽,让人精神很愉快,可能人性里就有暴虐的成分吧。所以读和翻译这篇文章,我真是同时双重体验,一边摇头、觉得好可怕,一边觉得刺激,愉快,亢奋。完全是读霸道总裁文的心理快感,而且比读网上那些霸道总裁文,快感强烈多了。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篇霸道总裁爽文。

可能,不仅中国读者,就算其他国家的读者,包括中东读者,如果是喜欢政经消息的,读这篇文章都会很爽。就像我们正常人不会开枪杀人,但看影视里的枪战戏会超级开心超级释放压力一样。一个中东读者,如果不太喜欢美国,看这篇文章,肯定觉得刺激,看完了心情都明亮了。

但是,有人不会开心,不会觉得爽,那就是——黎巴嫩人。伊拉克人和叙利亚人也不会开心。我们不要忘了这一点。

可惜没有精力,其实可以换一种措辞和文风,我们中国人习惯的措辞和文风,把这篇文章逐句重写一遍,看换一种逻辑和心态,同样的事实,同样的推论,会显示出多么截然不同的面目,传达给读者多么截然不同的心理影响。

针对这篇文章的论调,我想说一句,额,可能涉嫌的话:

儒家文化流传下来的中国人的做事逻辑,和犹太人不同。

人家倒霉了,于是“什么都好商量”;因为对方必须在眼前一刻活下去,而要求对方接受高利息、高代价的资金和“帮助”;接着,再因为活下来却艰难度日的对方付不起高利息,一步步鲸吞对方,搞得人家山穷水尽——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风格。

中国人明白,别人倒霉的时候,你当然怎么欺压,怎么占便宜,都很顺手。但是,只要对方活下来,缓过来,他一定会记得当日的屈辱,记得你的凶恶,要报复。

中国人习惯的想法,是别人倒霉的时候,你帮一帮他,等他缓过来了,再有什么事儿,要他帮忙也好,一起合作也好,“都好商量”。因为第一,正常人都会记得别人的好;第二,他知道你是什么人,知道你可靠,你不会让他太吃亏,你不想弄死他,他当然信任你,愿意和你一起干事。

道理很简单,不是吗。

意外的福利!半岛这篇文章给了一条链接,点开之后,竟然是另外条媒体的相关文章。

该媒体为《阿拉伯新闻》报,在英语网页上的一篇文章《是轮到中国影响黎巴嫩了吗》,也是谈论中国到黎巴嫩投资的话题。我会另外发一篇介绍给大家,各位可以和这篇对照着欣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