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良与金新笔下的桂花

【虎落平阳按语】“往年这个时候,杭州的桂花都开过了,今年到现在都没有开花。”不少有闲心的人感叹道。华师大刘阳教授找出了浙江日报社的朱国良与杭州学军中学的金新这对“难兄难弟”多年前写桂花的文章,以解闲人“忧桂之思”。

500

                                                      桂花的品格

                                                         朱国良

      隐隐约约的一缕缕馨香,婉婉约约的一丝丝甜味,我觉得它极吻合江南的气埸,饱满南方的气韵,这就是中天落下的桂子,秋天孕就的精灵。

       万花丛中一挥手,使我衣袖三日香。守着西湖过日子,我知道这市花值班的日子是悄悄地来了。此时当景,金风骤送,橙红桔绿,秋阳正绵,飞点红霜,云淡天高,黄翡绿翠,最是一年好景,可见无限气象。这个当儿,有闲有趣的人们,自然会莫放春秋佳日去,他们结伴而出,偷一日半闲,走满觉沐桂雨,去花圃拾花锦,上植物园问桂讯,可见一路的红黄相间,星星点点,灼灼如霞,灿灿如缎,这秋日凌波仙子的使者,正饱满地綴满枝头树间,以一个个完整的生命,毫不保留地向着大自然传播幽香,飘送暗香,奉献芳香,把一个壮硕的金秋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将偌大一个城市熏得香喷喷、甜丝丝的。秋光真个胜春光,这差不多就是这桂花演绎造化而成的吧!

      春秋总是代序,往事并不随风。记得30多年前吧,我在《北京晚报》上就为桂花写下了笨拙的句子:一缕缕浓浓的馨香何来?竟从它小小的身躯中迸发。它和落叶尽都是秋的前驱,一下子把整个大地统领。我的诗蹩脚的,听听古人的吟唱吧!“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最是早行奇绝处,四面八方野香来。”古诗人笔下的桂花,每每充满生气和灵气。“十里荷香,三秋桂子”,这是西湖上了名堂的骄傲。传说,天上月宫有桂树,“月中桂子”,曾多次落在杭州天竺、灵隐一带,杭州才有了桂花。难怪古人留下了“桂子中天落”的拟人笔墨。物无言,却有情,因着桂花是杭州的市花、西湖的骄傲的缘故,这些日子我逐渐注意起它的风韵和品格,就主观臆想,自作主张,拟出了桂花的风格有“四德”。

500 

      岁月是忠诚的,花草是守信的。熬过炎炎仲夏,便自默默孕育。一俟金风吹拂。任尔秋阳力尚刚之时,还是两岸染红霜之际,桂花总是准时开放,很是恪守信用,如同一位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的谦谦君子,即使我们杭州老乡达夫先生有《迟桂花》之作,这花也不过推迟数日,实是天之数,非是花之过!实是气候之故,非是物候之负!可贵的是桂花还有二度开放,二次辉煌,如同二次“创业”,甚至还有第三次拼出全力的最后绽放,这真是怒放的生命,将自己毫无保留地贡献人间。小花践约尚且矢志不渝,惶论今日之人讲诚信、重信用之重要了罢!

      桂花又不似无花果,她敢于表现却不喧哗;桂花又不似牡丹花,她善于惠人却不炫耀。她深知绿叶才能衬托点点小花的魅力,她自知暗香才能阵阵叩动人的心窗。她懂得大红大紫是乡人的狂野之美,俗者之气,唯有以气质和风范出世,唯有以内涵与气度感人,才有长久的灿烂、恒远的辉煌!

       桂花有着自知之明,“一粒砂砾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它深谙自大不是强大,重量并非力量。它又深知品种的渺小,自身的弱小:一朵蚁样的小花,面对宇宙广阔,何有起眼之处!她深知团结才有力量,才有气势,才有广阔的天地。她们一个个精灵般地抱成团,一个个生气勃勃的分子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织就一道绚丽的风景,向人类演绎着一道通俗易懂的哲学命题,倾吐着一曲心中的理想之歌!

       我观世上花卉事,开花容易结实难。牡丹花如艳,不及桑果甜,月季虽好看,枣花更实在。这话恐怕偏颇了一点,但桂花虽不结果,但以花代果者,恐怕也只有此君了,悲壮乃至无私。以色娱目是一美,以香传人为一德,以花奉世乃一功。君当记,君可忆,桂花糖之甜,桂花羹之润,桂花糕之糯,桂花酒之醇,桂花茶之馨,无不是桂花灵魂的涅磐和闪光,无不让世人大快朵颐,倾心向往。

       我原想收获一缕秋风的清朗,你却给了我一个金秋的开篇。莫负秋光千般好啊,我们也别辜负和轻贱了这朵朵小小花。桂花虽说没有“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的壮烈,但也有“千灼万簇展英华,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魂。而以桂花的精神醒世,用桂花的风格喻人,可圈可点、可思可启之处,却深藏着桂花之香,桂花之醇这层层意思,这种灵魂深处的味道,当是隽永和广阔的吧!

500 

                                                                                                                      陇上不复旧日景

金新

500 

       丹桂飘香的日子,禁不住流香的诱惑,曾偕同家人去了一趟赏桂胜地满觉陇。但见花树溢彩流金,争妍斗艳,阵阵香气不唯扑鼻,且侵人肌肤。可遗憾的是那里人满为患,花前树下几无立锥之地,草坪上假山旁杯盘狼藉,甚煞风景。

       有朋自远方来,不喜闹市的繁华,于是,又想起了前不久去过的那赏桂处。现在该是怎样一番景象?

500 

      沿蜿蜒路款款而上,一路游人稀少,不多时至石屋洞前,门可罗雀。信步入院,偌大一个庭院仅有几位港澳同胞在拍照留影,十分空旷。抬头望去,桂树业已卸去浓装,只有少数几棵还星星点点缀着几朵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小花,清香杳杳抑或袅袅。此情此景应了明人唐寅的《落花诗》句“富贵园林一洗贫”,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500 

      迈出石屋洞行而不远,微风起处,居然送来浓郁的桂香,急忙瞻前顾后,隐约看见东楼西屋、河畔溪滨、坡下陇上,躺着一个个硕大无朋的圆竹匾,仿佛浮在水面的采莲盆。惊疑之余靠近细看观,却原来是村民在晒用金桂腌制的糖桂花。面对这一花的精魂,沉思良久。美是瞬间的,善于感悟生活的人往往能感知到萧条中蕴藏的繁华。在“月出惊山鸟”般宁静的氛围里,欣赏落花季节的暂时幸存者,岂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何必随波逐流,逢“花”作戏呢?

       带着怅然若失后的淡淡喜悦,循小径达水乐洞。往日的茶客早已无寻觅处,幽僻的洞口成几何形的坐椅上空空然也。踱至“天然琴声”处,一泓泉水明澈见底,几能映出全影,唯水浅流细无叮咚之声,故乏琴音之妙趣。茫茫然不知所以间,骤然记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此处无声胜有声”之警句,不觉心领神会。是啊,如果此时面临“天然琴声”,平心静气、心除杂念,想象那浑然天成的神琴,那怀抱神琴半遮面的弄琴女,那柔软的纤纤细手,那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娴熟技巧,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嘎然音响……比起真的毋需想象的琴声来,不知要高超多少倍。传说,东晋诗人陶渊明就有无弦琴一把,每酒后抚弄以寄其意,从而在想象中获得完美的琴声。这听起来好像神乎其神,其实旅游的最高境界正是“物我两忘”,乐融融兮,陶醉其间。

500  

      这次陇上游,虽只看到了残花败叶,领略了萧瑟秋光,但心有所悟。旅游是一种高雅的情感艺术,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与修养,哪里能进入境界呢,充其量是一种低层次的精力消耗、物欲发泄罢了。

        陇上不复旧日景,然而,境由心造!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