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暴露的是哪些人的伤痕?

       伤痕文学,其实就是少数文人借家国之难,来哭诉自己在那个时代地位的急剧下降。一帮受不了半点苦的老油渣,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在那里自怨自艾。所谓的伤痕其实就是矫情,又借反思之名暗中自抬身价,行凿船之实。正如邓公所言:哭哭啼啼,没有出息。何况,哪个时代没有伤痕?包身工是不是伤痕?骆驼祥子是不是伤痕?白毛女是不是伤痕?只不过,这些伤痕者是沉默的大多数,自身没有话语权而已。       

       当年,老一辈革命家为了追求平等,为了让我们这个社会不忘初心,不忘底层人的疾苦,把那些口力知识分子放到人民大众中间,与人民大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想老一辈革命家去世后却成了那些人口中的伤痕。事实上,那个时代有伤痕的人,大多事出有因。比如大名鼎鼎的文怀沙,就是因作风问题被劳动改造。《牧马人》的作者,也是因为刑事处罚才去的大西北。还有个别人是孤芳自赏脱离群众,这类人确实是冤枉了,但是让他们体验一下平民的生活,回去踏踏实实工作与做人也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       

       反观现在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他们的生存体验,远远超出所谓伤痕文学所表达的那种斤斤计较与个人偏狭。 伤痕文学中的人和故事,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事。现在的年轻人,有一种发展的胸怀与格局,他们有自己的社会担当,他们所承受的东西是伤痕文学想都想不到的。如果现在的年轻人也像那些玩弄伤痕文学的人一样讲期期艾艾,只会被他人耻笑,只能是被社会当做垃圾,连圈的资格都没有。      

       伤痕文学的作者与晚清的辫子一样,里里外外都是苟且。伤痕文学带给人们的不是奋斗的激情,而是仇恨与纠结。他们怨恨自己为何生下来就不在蜜罐里,还要上山下乡肩挑背扛。这些人也不想一想,新中国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立起来的,那时的中国有什么?旧社会留给我们一百多年的苦难,我们就是在苦难之中站立起来的,是前辈们呕心沥血和亿万人民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成就。要早日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就得奋斗,奋斗就得吃苦,就得受累,这样简单的道理还需要多说吗?       

       把伤痕变成文学,无非是想以个人遭际来否定时代的宏大叙事,将新中国颠覆回民国,为胡汉三平反,给杨白劳定罪,重新回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但是,人民不会答应!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