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科学,诊疗是艺术
医学是科学,诊疗是艺术。一名真正的医生,根本目的是让大家不生病,少吃药,因为疾病的背后不只是器官,组织发生病理变化的躯体故事,更是人生遭逢苦难的心灵故事。医患共建,善莫大焉。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药而疗人之疾。大家好,我是讲故事的李博医生。在诊室中、在病房中,我们就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去过医院,觉得有什么感受?里三层、外三层,人很多,有时候走路都寸步难行。见了大夫呢,"哎呀,大夫,我这个情况怎么办?你看我吃什么药?"大夫开了一张化验单,我们就出来了。心里就很不忿,对吧?你看我们排队排了三小时,见了主任,就说了两句话就把我打发了。
里面的主任是什么感觉呢?"今天护士长怎么给我约了这么多人?怎么约了这么多人,怎么还没完?"对吧。而且我在门诊中也是这样的。这时候大夫其实也很委屈,对不对?"我尽心替你考虑这么多,你还是不满意。"
这里头我们就缺失了什么?大家可以跟我算一道计算题:你看,对于我们胃肠来说,胃肠疾病的患病率其实大概是20%。咱们中国多少人?14亿人,对不对?就算10亿人,就将近2亿人要饱受胃肠疾病的困扰。胃肠疾病你说来一次就好了吗?不存在,没有的。就算他就诊三次,对吧?那就要承担多大这样的一个流动量?就相当于某些大洲的人口了,对不对?
其实我认为我们诊疗是三重境界。第一层,我们来医院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对吧?你胃疼,对吧?胃疼怎么着?我给你止痛,对吧?你便秘怎么着?我给你通便,是不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不对?这是我们现在医院以及诊所承担的大部分的职责。这个职责重要吗?非常重要,这是解决我们当前的痛苦。但是这只是我们诊疗的第一层境界。
第二层境界是什么呢?看到过去,预测未来。当然,我们做不到扁鹊望蔡桓公,对吧?一看你五年之后你这个眉毛要落,落完以后你就over了,对吧?这是扁鹊望蔡桓公。我们现在会用各种检测手段:胃镜、肠镜、CT、核磁以及抽血的检测。我会为你分析过去,"你慢性萎缩性胃炎吧?多长时间了?吸烟饮酒有多少?这个是C1还是C2?是出现在胃窦部还是胃体部?几年后会变胃癌等等等等。"是不是?看到过去,预测未来,为你讲清楚前因后果,这个才是非常重要的。
那第三层境界是什么呢?第三层境界就是我跟大家所说的——医患共建,就是我拉着你的手带你走一段,不一定真的拉你手,就是你到我的病房住一段时间,在我的门诊来一段时间,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我是一个消化科大夫,消化科大夫人体管道工,负责修您这个管道。其实我们作为消化科大夫,作为中医大夫,就是一种精神分裂。为啥?当你坐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要把西医的内容给你分析清楚,还要把中医的道理给你讲清楚,这个脑袋中就有很多打架的事情。
而对于现代社会,每个人也是。我们奔波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我们要做的事,有很多冲突、有矛盾。所以医患都是有焦虑的,都是存在很多共同的事情。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医生能承担吗?能把这个事情解决吗?我们能做好这些事情吗?
我在门诊时,张大妈来找我看胃肠息肉。她的胃镜显示有胃肠息肉,看完胃肠镜后,我又给她看了舌、看了脉。我们中医诊疗讲究望闻问切,看了舌、看了脉后,我对她说:“张大妈,你这不仅是胃肠息肉,你还有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
她听后差点跳起来,惊讶地说:“李大夫,你太神了,你怎么知道这些情况?”我笑着说:“对于我们中医来说,这些都是一个问题,都是同根同源的问题。你在家肯定经常生气,跟你老公吵架,对吧?你天天在家欺负他。”她老公在旁边立马附和道:“李大夫,你说的太对了!她天天跟我吵架。”
我说:“你这个天天吵架,就是我们中医讲的‘肝’的问题。‘肝经挟胃,属肝络胆,环阴器抵少腹’,整个肝经循行这块儿不畅,就像我们西直门堵车一样,积水潭的交通也跟着不通,对吧?这些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不论是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还是胃肠息肉,对于中医来说,都是肝的问题。”
张大妈的老公听了也忍不住问道:“那李大夫,我这个脂肪肝是什么病?是不是肝的问题?”我笑着对他说:“脂肪肝可不是肝的问题。在中医看来,它其实是脾的问题,脾虚湿困,湿气停留在了肝这个器官上,形成了脂肪肝。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和西医的器官分类并不完全对应,翻译过来就容易产生一些误解。”
张大妈的胃肠息肉和她老公的脂肪肝,其实在中医看来是不同的问题。在门诊中,我们经常遇到很多患者。就像有的患者性格像诸葛亮,有的像张飞。你知道诸葛亮是什么病吗?他其实就是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充血,最后吐血而亡,死在五丈原。为啥呢?他心火不足,导致脾土也不足。你想,诸葛亮心思多细腻啊!赵云出去时他给了三个锦囊,按计行事。你想想,得算多少种情况才能做出这些安排?
所以,在门诊中,我遇到很多像诸葛亮这样的患者,坐在你面前不怎么说话,但心里却想了很多。还有像张飞这样的患者,不停地推门问:“李大夫,什么时候轮到我?”张大妈就是典型的门诊中的“张飞”,而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诸葛亮”。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要把中医和西医的原理讲清楚。现代医学和中医学都认为,胃肠是人类的“第二大脑”,而大脑也可以说是“第二胃肠”。无论中西医,在门诊和病房中,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和患者讲清楚的事情。胃肠系统对于许多疾病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是我们医院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会诊专家组的成员,负责很多危急重症的治疗。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当然会使用各种药物和医疗器械来救治。但是在门诊中,更多的是慢性病管理。这让我们思考疾病的本质,中医讲“一命、二运、三风水”,这里的“命”并不是算命,而是指基因所决定的健康基础。每个人一出生时,基因已经决定了很多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在中医的角度来看,慢性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
当患者来找我时,我会告诉他们:“这个疾病是治不好了,但你可以与它和平相处。”如果你能把我们所说的关于疾病的关系处理好,你的生活质量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毕竟,没有那么多完全健康的人。门诊和病房里的患者大多都是这种情况。
现在社会越来越焦躁,很多问题来自于家长的焦虑,特别是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无形中堆积了许多压力。这就是我在门诊中看到的很多患者的故事。我常说,青少年的问题大多是家长惹的祸,一个是因为生活习惯没建立好,另一个是因为家长管得太多。
医学是科学,但诊疗是一门艺术。我曾在非洲待过一年半,在日本待过半年,处理过很多诊疗的情况,也在冬奥会期间进行过援助。2022年,几乎大半年我都不在家,因为医院派我去支援冬奥会。我还曾帮助过格鲁吉亚队的一位残奥会运动员。在非洲期间,我还管理了两个方舱医院。
在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和患者建立有效的交流。倾听患者的故事,了解他们的背景,比如他们老家在哪里,和家人的关系怎么样。这些交流往往能让患者流泪或欢笑,而这种情感互动是门诊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比如有一次,张紫坐到我面前,她说:“大夫,我得了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什么?它是胃癌前病变。张紫接着说:“我还带来了我的银行卡,我有两个孩子,我可怎么办?”我说:“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病变,这没错,您现在确实是胃癌前病变。”她一听,心一下子慌了,急切地说:“大夫,我来这儿就是想确认一下,这到底是不是胃癌前病变?”我说:“是的,它是胃癌前病变,但它要变成胃癌需要八十年。”
她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放松了,我继续说:“不过,别急,接下来你要注意‘李大夫的灵魂五问’。”
这五问是什么呢?第一,吃饭快不快?第二,吃饭烫不烫?第三,着急生气多不多?第四,熬夜、吸烟、饮酒多不多?第五,纠结忧思多不多?每一项都会给你的寿命减去十年。明白了吗?这才是我们在诊室中往往来不及解释清楚的重要问题。
很多医生都会告诉患者,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病变。接着我问张紫:“你们单位有多少人?”她说有一千多人。我问:“那你们单位每年有多少人退休?”她说大概有五六个人。我接着说:“那这五六个人退休了,单位倒闭了吗?”她回答:“没有啊,单位还是运转得很好。”
这就像慢性萎缩性胃炎。如果你的萎缩只是C1级别,意味着就像你们单位五个人退休了,胃里还有大部分的细胞在正常工作,所以不用太担心。
张紫接着问:“那我总觉得萎缩不好,能不能逆转?萎缩的部分还能回来吗?”我告诉她:“就像你们单位,也可以有返聘机制,对吧?返聘一些年轻的员工。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中医的一些健脾益气的药物,比如黄芪、党参,让一些细胞‘返聘’,恢复活力。但即使不返聘,也不会影响整体的健康运作。”
她又问:“那这萎缩会变成胃癌吗?”我告诉她:“就像我们走在街上,确实每个人都有被车撞的可能性,但概率非常低。萎缩性胃炎变成胃癌的概率确实存在,但这个概率很低,不必过度担忧。”听了这些,张紫彻底放心了,定期到我这儿来复查。
我门诊中管理了很多像张紫这样的患者,在“好大夫在线”上,我管理了2万多位患者。他们不会同时来找我,而是定期随诊,进行慢病管理。这也是我在门诊中必须解释清楚的道理。
诊疗就像断案,每个患者坐在你面前,你都要分析情况和原因。我们不能用惯性的思维来解释医学问题,因为医学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因此,当你面对一个医生时,要么信任他,并一起商量诊疗决策;要么就不要继续看这个医生。
相信医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治愈疾病,因为医学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医患双方需要共同面对诊疗中的不确定性,并在战胜疾病时一起感受到喜悦。每当我成功帮助患者康复,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刻,这也是我在诊疗过程中努力解决问题的动力。
门诊中经常有小夕这样的人来找我,她一进门就像拿着“机关枪”似的,话语飞快地扫射。小夕是个白领,说话特别快。我常开玩笑说:“来我门诊的,大部分都是‘女汉子’,为什么淑女很少来?”因为当你是淑女时,心肝会比较平静,副交感神经较为活跃,就不会导致胃肠紊乱。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送给大家几句话:“淑女养胃法。”我们喜欢小清新,而不喜欢重口味。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养胃。接下来我教大家一个方法,叫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什么是一个中心呢?一个中心就是“心中有爱。”只有心中充满爱,我们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无论是在医学还是教育中,都需要这种情怀。当然,光有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度建设。但如果我们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注意,不是职业),我们会更加倾注自己的爱进去。
两个基本点是什么呢?第一个基本点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医疗和教育中,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很多患者到医院,只是想着“吃药解决问题”。我经常问患者:“你觉得什么是好药?”其实,没有哪种药是绝对的好药,也没有哪种药是绝对的坏药。药物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它的使用是否合适。这正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不打仗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才是最高的境界。
我加了一句:“不药而疗人之疾,上之上者也。”能不依赖药物就让病人康复,这才是更高的境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倾注更多内心的关怀,达到医患共建的目标。
我参与了很多国家自然基金的项目,目的就是实现医患共建。医患共建指的是医患双方在共同的信任和理解下,携手管理和认知疾病。这种共融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已经出版了四本书,最新的一本叫《诊室里来不及说的话》。这本书源于我在诊室中有太多话想说却没时间说,所以我将这些经验写成了书。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书,而是一部医学人文书,讲述了医生和患者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帮助患者身心康复。
《健康中国2030》不仅仅是医院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来不及说的话”?你是否与父母、爱人、孩子有话没有说出口?从今天开始,放慢生活节奏,去倾听、去共鸣。
希望大家有机会阅读《诊室里来不及说的话》,让我们一起勇敢地表达,共同守护健康,迎接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