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跨境通勤 聚合差異創特殊優勢

作者:王緝憲,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地理系前系主任。

500

双总部人才流通带来的乘数效应才是一笔高瞻远瞩的经济账。

500

關心每天有多少港人跑到深圳吃喝玩樂的報道不少,但對於有多少人每天可用通勤方式往返港深工作,卻沒有多少人關注。而此事對香港和深圳的影響可能更大。

1980年,中央政府宣布成立四個經濟特區,今天回頭看,最成功的是深圳,香港在這件事上的推手作用無可置疑。

今天,深圳不論從經濟總量、城市人口,還是製造業的規模和多元程度都超過了香港。而最重要的是兩地具有明顯的結構性差異,互補性特強。

關於「兩制雙城」差異化發展,近年三大變化帶來影響,一個是2019年香港自己爆出的內部問題,二是中美關係惡化帶來的外部環境改變,三是內地經濟下行的衝擊。

這三者有政治和體制的原因,環環相扣。受到衝擊最大的要數香港金融中心的集資功能。

結合自由流通及製造競爭力

不過,我注意到有港深大都會圈基本面上有幾個要素沒有變。

第一是人口基本特徵。

香港人口高齡化,平均年齡超過46歲;而深圳平均年齡僅31歲。而且深圳84%的人口是新移民(2022年數據),他們不僅更年輕,而且有更強的異地他鄉奮鬥之心,形成了400萬人的製造業大軍。

客觀上,深圳繼續提高其製造和出口競爭力,為香港帶來貿易和高端服務的機會仍然很多。

第二個和第三個沒有變的要素,就是香港仍然是唯一一個資訊和貨幣自由流通的中國城市。

這兩個自由流通,仍然是構成選擇來香港居住和選擇落地香港的企業所考慮的基本環境元素。

500

因此,重視和需要這種環境的人和企業,特別是容易感受到這方面與其他地方差別的内地人和民企,香港仍然是理想的落腳點。

此外,香港的大學很爭氣,不斷地在世界各種排名中走高,讓香港有能力和機會在研發方面為深圳中高端製造業提供創新產品的原型。

港深兩地差異化發展帶來的互補優勢,一直體現在一個不太受人關注的過程中:商品進出口貿易大部分為「中間品」這個內涵。

近年來的數據顯示,香港進口和出口商品三個最大貨值類別是相同的,分別是:(1)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2)通訊、錄音及音響設備和儀器;和(3)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

而最大的進出口來源地和目的地都是中國內地,更準確地說,就是深圳和珠三角。

典型的是手機、無人機、電腦,以及各種個人和辦公的電子或電動設備。

關鍵在於,進出口貿易所佔比例最大的,是這些商品的「中間品」,即零部件和半成品,而且近年來香港「中間品」佔商品貿易比重一直在上升,已經超過七成,僅次於中國台灣,遠高於中國內地和新加坡。

換言之,無論是在深圳裝配電腦,還是在印度裝配手機,都可能有很多零部件是通過香港─深圳這個雙城貿易門戶形成其供應鏈,而這些公司都需要通過不同貨幣完成兩國甚至更多地區的全球供應鏈支付,甚至通過在香港的科研機構購買和使用中國內地無法進口的設備,完成研發,在內地商業化生產,再出口國際市場的。

該跨境合作形成供應鏈的方式並不限於上述產品類別,生物製品、醫藥等都有機會。

中國在「中間品」這個反映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零部件製造中的強勢,應是香港經濟可以長期依託的對象。

考慮到前文提到兩地差異化的優勢,我建議及早設計並推出深港通勤的新政,讓更多香港稀缺的人才,可以居住在他們已經熟悉、說普通話的深圳,而工作在資訊和資金流動自由的香港,形成對企業、個人、香港、深圳都有利的局面。

這涉及兩地的稅收政策,勞工政策,和跨境交通設施和服務。

第三點簡單直接,關鍵在前兩點。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金融學教授肖耿已經呼籲了幾年,希望兩地政府一起出台政策,讓企業以「雙總部」方式同時在香港和深圳註冊,給予特定稅率並由兩家政府共收。

若該政策落地,就應該同時出台允許這類企業的員工跨境通勤。

住在香港去深圳上班容易,但家居深圳通勤來港工作難,因涉及香港嚴格的勞工政策。

瑞士先例證不存在爭食問題

港府應該考慮,促進跨境通勤可能帶來的好處。

500

第一,香港很多行業勞工短缺嚴重,特別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企業和產品研發和生產需要的專才,而目前這種人才招聘政策存在目標企業缺失的盲目性,我們已經看到盲目招聘人才的明顯弊端,包括來者目的不純和找不到對口工作。

第二,這些通勤員工不需考慮舉家搬遷的種種不便,比如家人語言和居住習慣的差異。

第三,「雙總部」模式可讓企業充分利用兩地制度不同帶來的特定環境優勢,形成其他地區/國家不可能有的競爭力。

這種競爭力不僅來自香港擅長的貿易,也不僅是深圳擅長的製造,而是當今世界最需要的快速反應型供應鏈競爭力。

第四,容許特定比例的「雙總部」企業員工跨境通勤,可以給本地帶來更多服務性工作崗位。

本世紀初,瑞士就嘗試了這種被認為可能搶本地人範圍的跨境通勤政策,10年後的評估發現,不僅不存在與本地人爭食問題,更有乘數效應,產生了更多就業機會。

港府若促進跨境通勤,可望解決勞工嚴重短缺的問題。

500

我以為,這是一個順應市場需求,且不需要多少資金和時間便可以迅速推出的新政。它可以充分利用「一國兩制」這個特殊環境,發展出港深都會區在全球供應鏈方面的持續競爭力。

希望相關決策人士考慮。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