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良厚:中国教育,渴盼批量教育家精神

中国教育,渴盼批量教育家精神

         达良厚

内容提要:

大学更渴盼批量实践型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中小学则更渴盼批量理论型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

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到2035年全面建成一支规模型教育家队伍,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这于当下依然“应骨普皮”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来说,无疑引领的及时雨,于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来说,也是及时雨。虽然大中小学还难以短时内批量培养出教育家,但批量培养出教育家精神是可以的,而且是当务之急了。

500

因为应试教育难以培养真正教育家,过去顽强生长出来的少数真正教育家,多是反应试教育出来的,甚至是畸形出来的。应试教育只需要短平快的应试专家、应试专业户、应试机器,没时间培养长高精的教育家。

而普及教育、素质教育则不同,非一大批教育家,至少非一大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不可高质新质甚至顺利推进之。因为普及教育、素质教育已超越长期诸如八股取士教育、技术教育等偏重功利的教育轮替传承,而进到全面教育、综合教育时代。或者更准确说,普及教育、素质教育已全面综合回归教育基点、起点、恒点,即普及教育、素质教育要抓住抓好的是全面全程的整体合格教育、基础合格教育、素质合格教育、水平合格教育,远远不只是全面全程优胜劣汰的选拔教育、偏向教育,甚至片面教育。适应不同时代、不同技术手段的教育新形态,比如当下风行的多媒体教育、均衡教育、刚萌发的新质教育等等,依然会不断更替涌现,但它们必须置于全面全程的合格教育前提下,而不是偏离甚至取代整体合格。也就是说,合格教育已成教育的恒定状态,我们不能因为特定时期的某种偏向而远离甚至异化合格诉求。谁远离了异化了整体合格、基础合格、素质合格,谁就只是教书匠,最多是片面教育专门家;谁坚守了高格了整体合格、基础合格、素质合格,谁就是真正教育家、恒久教育家。

当下教师乃至整体中国人的偏重,实质上依然是应试教育,而非普及教育、素质教育、合格教育,大中小学教师还多了一重偏重——大学教师偏重研究型,中小学教师偏重实践型。

偏重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多数是教育以外的科学研究,所以大学教师多数是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教育家,最多只称得上研究型教师。

偏重教育实践的中小学教师,多数是没有个性化教育思想,甚至缺少教育研究的教书匠。少数教师也许可以称之为实践型教育家甚至真正教育家,但毕竟太少了,甚至具有教育家精神意识的中小学教师也不多。

这不是大中小学教师多数不愿成教育家,而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偏向了、主客条件偏向了、体制机制偏向了、举措行动偏向了,尽管这偏向有时代局限性。比如大学研究型教师,由学科学问家同兼学科教育家,多么顺理成章,可就是多数人只把教书当做科研的辅助,甚至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比如中小学教师,由实践型教师上升成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再上升成教育家,多么轻而易举,可就是多数人只愿也只能做埋头干活的老黄牛。

所以,中国教师、中国教育,急切渴盼批量型教育家,至少渴盼批量型教育家精神。即我们至少急需一大批拥有炽热教育家精神意识、理念理想的教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明确点,大学更渴盼批量实践型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中小学则更渴盼批量理论型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

500

大学批量培养教育家不难,批量培养教育家精神更不难,因为学科专家再加学科教育家,就只隔一层窗户纸。

中小学批量培养教育家则任重道远,批量培养教育家精神也当务急重。因为中小学不仅教书匠太多,科研型教师太少。就是批量培养教育家精神的客观条件、体制机制,也所限甚多。“意见”虽然高格引领了方向,但做起来可并非易事。虽然中央已明确规定以后中小学教师学历门槛是小学本科生、中学研究生,但这毕竟只是教育家的基础素养、潜在素养,离教育家、离教育家精神还只是开了更好的头,更繁重的任务还在后头,此列三点急迫之事。

第一,更新观念,大造宣传舆论,形成浓郁教育家培养氛围。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该彻底改观了,中小学重实践轻理论、重经验轻研究的状况不能再持续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淡化论文的改革,说轻点,是迁就平庸;说重点,是矫枉过正了,是退步了。

第二,全社会开展“我是教育家”行动。教师要努力都成为教育家,至少都具备教育家精神;家长要争取成为教育家,要积极培养教育家精神;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尽可能是教育家,起码人人得具备高格教育家精神;社会也应培养出一大批教育家,让教育家精神弥漫整个社会。

第三,全面高质推进“科研兴教战略”。虽然科研兴教战略早已被大家所认可,但中小学实际情况却总是重视不起来,甚至多数中小学教师,长期耽于繁杂琐碎的教育教学事务,而几乎不从事真正的科研工作。因为应试教育确实也没多少科学技术含量,有经验、有老黄牛精神,就足够应对了。

500

但普及教育、素质教育则不同,其目标、其规模、其复杂程度,是应试教育远远没法比的。如果没有全员全程科学谋划,没有全员全程研究性推进,是很难毕全功的。普九之所以在实质层面还没有实现好,新课改之所以有点龙头蛇尾嫌疑,除了应试教育依然实质主导中国教育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学校层面、在教师层面,缺少科学谋划,缺少研究性推进,进而不知道如何有效推进。至于高质教育,早已是战略、是政策,但学校和教师层面,知道的都不太多。要是说到时髦的新质教育,更是鲜有所闻了。而这些都是研究素养,都是教育家所需的很基础素养啊。“科研兴教战略”全面全程落实到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多么急迫啊!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让“科研兴教”深入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深入官员、校长、教师和家长。

(2)把教育工作全面全程全员纳入科研兴教轨道,即把一切教育工作全面全程全员当做科研工作来做,当做课题来研究,实现教育工作的科研化引导、研究型主导,而不是长期的行政化领导、事务化主导。

(3)全面建构科研兴教、研究从教体制机制,保障科研兴教战略顺利高质推进。

(4)充分保证学校和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有动力从事教研工作。

(2024年8月27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