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良厚:高校招生,“自由”与“定向”双轨并重

高校招生,“自由”与“定向”双轨并重

            达良厚

今夏,因为定向招生,多所院校录取位次新突破: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乡村振兴专项计划录取一位605分考生,刷新学校录取分纪录;

浙江衢州学院,录取最高分635分、最高位次21786,比2023年提升6856位,两项刷新了学校纪录;

中国民航大学云南机场定向增幅达到38.5%,四川机场定向增幅达到37.5%,新疆机场定向增幅达到14.9%;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广西基层水利人才定向培养招生,录取分数创历史新高,录取平均分417分,最高分501分;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湖南基层水利特岗生专科层次报录比达24.5:1,最高分545分,考生报考热度和录取分数再创新高;

安徽安庆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录取最低分515分,最高分546分,分别超出本科线50分和81分,创该校建校以来录取最高分……(www.thepaper.cn澎湃网2024-08-19 18:1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457417)

这一组组闪亮数据,表层彰显了高校“定向招生”的火热、“包分配”机制再获大认可。

深层意义,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清晰认知:

高校招生层面,“定向”与“自由”并重,而不是“定向”补充“自由”。恢复高考以后的高校招生,大约经历前后相连的三个阶段:(1)全国统一计划招生,包招包分;(2)高校按计划自由招生,只招不分;(3)自由招生为主,定向培养为辅,包分很少。这里的定向就是订单式招生,先是企业订单,后有事业订单加进来,比如免费师范生招分。

现在需要进入第四阶段了——“自由”与“定向”并重阶段。“自由”是回应市场经济和个体自由发展需求,“定向”则是满足基础需求、基层需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需求、基层需求也许可以较自由应对,但社会主义则必须保证,没有选择。事实上,我们的基础研究人才、基层工作人才、乃至整个教师队伍、医生队伍等基层公职人员队伍,我们只有通过定向才可能保证数量和质量。我们再不能重复刚过去的县域教师招聘冷热两重天了,先是生少了少招甚至不招教师,后来生多了又火急火燎扩招,这是保证不了基层教师质量的,保质的最好方法不是恒招,而是恒定培养。

教育发展层面,“保障”与“选择”并重,而不是“保障”辅助“选择”。教育即人的基础发展,人的基础发展必须得到“就学”“就业”的基本保障。否则教育,特别是家庭和学校将步履维艰,至少是压力很大。

就学保障,随着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初中小学就学难基本解决,虽然往城市挤、往重点校挤的浓郁风气影响着就学保障,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还是有力保障着就学的公平推进。

就业保障,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天生就业难度大。社会主义市场社会,并非单纯市场社会,没有完全自主择业的条件。二者结合的就业国情,必须“保障”与“选择”并重方为最佳选择。全保障做不到,也非市场所需;全选择不能做,否则社会主义优越何在?比如国企,自主就业下的近亲繁殖、关系繁殖,有违国企全民所有性质,有违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向全社会公开公正招聘、公开公正定向培养,当为应有之义。

当下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厌学严重,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原因便是大学生就业艰难、保障不够的溢出效应。

社会就业层面,“计划”与“市场”并重,“包分配”与“自主择业”并重,而不是“计划”游离“市场”、“包分配”游离“自主择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但随时可实现计划的合理合法调控,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就业是公平公正的就业,没有“包分配”、没有定向培养,公平公正就业难以实质保障。纯市场、纯自主,是资本主义自由特质;纯计划、纯分配是计划社会主义特质。我们的改革开放,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选择了融合计划社会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优点的中间道路,那双轨并行的机制选择,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必须协调好,尽管这协调多么艰难。但至少比俄罗斯彻底私有化、资本主义化的几十年悲壮结果好多了,比朝鲜依然纯计划有活力多了。

 

                    (2024年8月22日-9月1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