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男子大球还有救吗?

我认为是肯定有救的,不但有救而且进入强队之列也不是梦想。

2024年我们的奥运健儿已经证明了西方人口中的黄种人无论从速度、力量、技巧都可以达到世界顶级水平,女子在各大球项目中更是世界前十水平。在中国每周参与一次足球或者篮球运动的人口绝对碾压那些西方强国。那么在既没有人种劣势、又有人口优势,更有技术和经济支持下为什就是不行呢?

还是老生常谈的体制问题。自从足球和篮球搞了所谓市场化改革后实质性的向贵族化一路狂奔。对比西方和日本体制会有一个很讽刺的感觉,让人怀疑到底那个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些地方从培养孩子到办各级比赛都透着浓浓的社会主义气息。以德国篮球为例,从小学开始各地区各个学校就开始有对篮球的培训,每周不但有单项技术培训还有同年龄段的训练赛,只要家长愿意把孩子留在这个项目。最最重要的是篮协会不定期更新教练员的教学指南,使到整个培养周期跟的上世界技术的发展。英国足球同样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估计就是复刻足球过来的。这跟发掘全红婵的过程是不是很相象?反观我国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没有这种基础建设,非但没有更因为教培等原因把这些平民化的运动从基层开始就贵族化。没有这些基础建设怎么可能有好的上层建筑?由于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到了职业化阶段我们球员就普遍的展现出对运动本身的不热爱,对运动本身需要的各项技能不娴熟甚至不掌握的情况,职业联赛大量外援的加入更加剥夺了本土球员不多的磨练机会。

当这些机制运作起来是不需要十年八年才出效果的,有足够的表现舞台和成熟的技术培养十二、三岁才接触的小孩到十八岁都可以是身经百战战士。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