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那么多的“厌童”

【本文由“杨”推荐,来自《我们的社会不能进入“厌童”的状态或氛围,因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评论区,标题为杨添加】

  • 金箍棒做的扫帚
  • 厌童就是自私的表现,再深说一点,三年的疫情带给我们的反思还不够,因为是居家工作在疫情前非常讨厌楼下孩子的吵闹声和临街门市的叫卖声,可是这些在平时令人讨厌的东西在疫情期间变成了令人期待的稀罕物,疫情过后,这些声音在我听起来是那么的亲切和有活力,对孩子的吵闹还是包容为好,孩子就是孩子,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一个完整的人生不能没有孩子,对孩子包容些吧,那是我们的未来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哪有那么多的“厌童”,其实你们只是在借案例表现自我,不肯放过这个“我比你们高级”的机会。我带宝宝一年多也没有碰到厌童的,反而常有人过来逗宝宝玩,夸宝宝可爱,基本都是女的,覆盖各种年龄,甚至包括十岁以下小女孩。我发现小女孩多爱过来看宝宝还很爱伸手摸宝宝,小男孩则无感。公共场所孩子哭闹,你不用问也知道骚扰到了别人,但真正计较的几乎没有,这难道不是包容吗,这不是社会现象吗,只有那零星的个例才能代表社会?为什么打字侠们动不动就喊礼乐崩毁天下容不得小孩,因为网络把问题放大了,自己又不具备观察身边的能力,他们看到的只有视频和头条那些吸引眼球的极端事例,以为那就是社会现状,然后就开始码字表现自我。就说这个飞机案例,没有那两个阿姨,让孩子继续哭闹能怎么样呢,不会怎么样的,其他乘客如何难受不也在一路包容吗,为什么你们看不到大多数人的优点?忽视99种现实中的存在,非要说剩下的1才代表社会?因为这是一个展示自我优越性的机会呗。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