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及,是愚,不愚,起初形容的是什么样的人?

出自《论语》公冶长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俗话说:看人看心,听话听音。孔子说这句话,显然对宁武子做出的是一个肯定的评价。肯定其知,好明白。而愚,还不可及的愚,倒底有什么可肯定的呢?那就要先明白,这个愚,都有谁觉得他愚?

比如,做事认真,会不会被人说傻?比如见利不取,会不会被人说傻?比如乐于付出,会不会被人说傻?比如勇于承担,会不会被人说傻?比如舍己为公,会不会被人说傻?...

这愚这傻,可及,不可及?如果像这样的傻人越少,聪明人越多,怕罔之生者也越难幸而免了。

那作为上级,觉得其愚其傻吗?是会择傻人,还是聪明人?择愚不可及之人,还是巧言令色之人?

摘录《管子》一大段,供参考: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寧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

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

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

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