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一帝多神教
1.“上帝”在欧洲的翻译历史
犹太教希伯来文《圣经》中,尊称上帝为Elohim(音译埃洛希姆),意思为“众神之长”,上帝Elohim的名字为JHWH(音译雅赫威),意思为“本就存在并永远存在”。
基督教拉丁文《圣经》中将上帝的尊称Elohim翻译为Deus(音译徒斯),英文《圣经》又将拉丁文Deus翻译为英文God。希伯来文Elohim意思为“众神之长”,拉丁文Deus意思为“诸神之父”,英文God意思为“天帝”。
基督教拉丁文《圣经》中将上帝的名字JHWH翻译为Jehovah,英文《圣经》沿袭之,传至中国被音译为耶和华。
2. “上帝”在中国的翻译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将拉丁文《圣经》里最高神Deus(音译徒斯)翻译为“上帝”或“天主”,以后传教士均沿用,基督教在华亦被称为天主教。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罗马教皇克莱芒十一世裁定使用“天主”一词翻译Deus,不再使用“上帝”翻译Deus。
清朝嘉庆年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传教,并首次将基督教《圣经》(英文版)全部翻译成汉文,并将圣经里的God翻译为“神”。道光十四年(1834年)传教士们修订马礼逊译本时,又将God重译为“上帝”。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华新教传教士聚集香港讨论God翻译问题,麦都思等英国传教士认为应将God翻译为“上帝”,美国传教士则认为应将God翻译为“神”,并发生了激烈争议,会后双方各持己见的翻译圣经。
二战后,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影响更大,现在流行的汉文圣经一般将God翻译为“神”。
3. 一神教纠误
“神”一词本是中国语言中各类神明的通称,但美国传教士坚持将含义为上帝的“God”翻译为“神”,理由是“God”就是要取代中国各类神明的,而不是成为中国各类神明中的主神,传教士应该努力去改变中国人对“神”一词的理解,使中国人一提及“神”就想到“God”,从而彻底取代中国各类神明。
一神教的英文单词为monotheism,monotheism在牛津词典里解释为“the belief that there is only one God”,意思为“相信只有一个上帝”,显然monotheism不应翻译为一神教,而是一帝教或一个上帝的宗教。
4.基督教是一帝多神教
在基督教圣经里只有一个上帝“God”,其名字叫Jehovah(耶和华),但存在众多神明的,如九大守护天使(阿姆拉、诃息、基德·鳞、莫迪、犹大·辛多、瑰洱、瓦耶、库勒、欧亚)、九大堕落天使(撒旦、切茜娅、昔拉、撒斯姆、亚伯汗、帛曳、番尼、玛伊雅弥、贲薨)等。
显然基督教不是一神教,而是一帝多神教。天主教将圣经里的上帝翻译为天主,将天使翻译天神,是更准确的。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为一帝多神教,但与其他多神教不同,只有上帝享有祭祀、祈祷权,上帝的各类下属神没有资格享有祭祀、祈祷权,使信徒信仰更集中归一,更利于凝聚团队。
儒教、道教也是一帝多神教,但上帝和各类下属神都享有祭祀、祈祷权,是信徒信仰零散化,不利于凝聚团队。
5.儒犹基穆四教最高神相同
是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楔形文字,苏美尔语读作迪麦尔 (即Dingir,一般音译diĝir,明显的发音是/diŋir/),最常见于对“神”的指定。
苏美尔文化随青铜技术在各族群传播,苏美尔文明最高神迪麦尔亦传播于亚欧大陆,甲骨文中的“帝”(即儒教最高神昊天上帝,是中国历朝祭祀的最高神)、犹太教的最高神“雅赫威”、基督教的最高神“耶和华”、伊斯兰教的最高神“安拉”,均源自苏美尔文明最高神迪麦尔。
苏美尔最高神迪麦尔的楔形文字如下:
甲骨文中的“帝”如下:
天上的星星是人类共享的,天上的神仙也一样,地球肯定由同一个上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