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是礼物是年龄,哪个觉得更合理?

脩,【說文】脯也。【正字通】肉條,割而乾之也。【釋名】縮也。腊脯乾燥而縮。【周禮·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頒賜皆掌之。

束,【說文】縛也。徐曰:束薪也。【詩·周南】白茅純束。又脯十脡曰束。【穀梁傳·隱元年】束脩之肉,不行境中。

束脩,十条干肉的说法,应该就是这么来的。要说拜师,好好跟老师学东西长本领,送个拜师礼,这也合乎情理。不过,你说拿十条干肉当拜师礼,初听不觉奇怪吗?好,偶有拿干肉的,勉强也说得过去,而要是都拿这个,还当标准似的,还十条以上,还只是说给以教诲,那就觉得不那么合理了。再者,那时候的俸禄,给的也是粟米呀。

凡送十条干肉以上,我没有不教诲的。听听这话,这是强调我未尝无诲,还是送干肉?这不是在索要吗?那没送十条干肉以上的,怎么着,诲不诲?付费咨询,要么无可奉告?

孔子是这样?我不相信。史记,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氏书有哪些?比如论语,孔子家语,大学,中庸,这是我读过的,易传<十翼>也是,未读完。)

束脩指代年龄,是有所依据的。

有说,汉郑玄注解,谓年十五以上也。

又比如,《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

你看古时候的年龄,会这样称,襁褓,孩提,垂髫,总角,豆蔻,束发,及笄,弱冠,等等。其中,束发指有十五岁了,到了这个年龄,头发开始束起来,成一个发髻。等二十岁,行加冠礼,代表成年了。

脩,又治也,習也。【書·說命】爾交脩子。【疏】令其交更脩治己也。【詩·大雅】脩爾車馬。【禮·禮運】講信脩睦。

又【韻會】長也。【詩·小雅】四牡脩廣。【傳】脩,長也。

脩,除了作脯,也有治的意思,有习的意思,有长的意思,通“修”,一字多意。束脩,有译为束带修饰的,大概指在外表装束上的一个变化,类于束发加冠,表示到了某年龄了。

十五岁了,脱去稚气,心智渐开,不是孩子了,懂事了,明理了,给以教诲,导之以正,不恰当其时?不然,走上错路罔路,岂不可惜?如果不到十五岁,你说,和孩子讲些什么道理呢,他心里能明白多少?想想自己在那个年纪,懂得了什么道理?

不建议孩子小就学这些个大道理,倒不如先懂些礼貌规矩,大了没家教,目无尊长,这父母将来怕不有得受?孔子自己不也是到十五,才志于学?

总之,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呢,肯定只有一个。

十五岁以上,没有我不教的。

送十条干肉以上,没有我不教的。

哪个更合理,不显而易见吗?当然,有个前提,得来学呀,强迫逼着,三令五申,那不是个事儿,预后不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