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述裕 | 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部署。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理论与实践,亦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类型,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共同发力,在文化生产、消费、交换等领域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根基和精神引擎。鉴于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共同举办“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念、内涵特征、发展生态等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期冀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助力。本期择取此次会议成果刊发如下。

李凤亮教授指出,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和未来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力,还包括发展所必需的政策理念、社会场景、消费环境的整体调整,即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优化文化发展生态,具体包含生产要素变革、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关系优化三个重要维度。周建新教授通过对生产力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认为文化新质生产力不仅反映了对生产力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迁和优化。所谓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体现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创新生产力,其核心在于文化的创新性。花建研究员指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色和实践路径体现为在先进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中形成、在数字化新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在全空间和多象限的开发中拓展以及对生态文明与社会责任的鼎力承担等四个维度。魏鹏举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对文化强国建设有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既是新时代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巧妙支点。祁述裕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关注科技因素,还应该重视文化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观念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文化需求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目标。臧志彭教授从文化生产力迭代演进史的视角出发,认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全面驱动文化领域的劳动者群体、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发生质的升维与跃迁,文化领域应主动融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陈能军研究员从嵌入维度、效率维度和公平维度分析了新型文化生产要素加速形成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指出因地制宜是新型文化生产要素融合创新的关键策略。

——主持人 高 原

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

祁述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7期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500

祁述裕

“新质生产力”理念提出后,如何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成为社会各界研讨的一个热门话题。目前在新质生产力的讨论中存在一个倾向,即仅着眼于经济角度,单纯强调科技驱动的作用。我们应突破唯技术论的单一视角,拓宽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既是科技驱动的生产力,也是文化驱动的生产力,其本质上是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下的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关注科技的力量,还应该重视文化的力量;不仅要重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应该认识到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文化观念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

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价值观、生活态度,是人们判断问题、评价事物、行为处事的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决定人们的行为。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但科技创新不会凭空产生,而是需要由文化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推动文化观念创新。

历史上每一轮重大科技进步来临之前,往往都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帮助人们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式,激发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索未知领域,从而催生新产业、新工艺、新经济体系。从16世纪开始,世界经济和科学中心经历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转移,每次转移都和文化变革、观念更新密不可分(见表1)。

500

文艺复兴运动使意大利率先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唤醒了人们的理性,也点亮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随着新教精神的传播,英国开始注重世俗生活和个人价值,加上实证主义方法论和科学教育理念的普及,推动了科技中心向英国转移。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极大地解放了法国人的思想观念,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哲学家大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观念,促使法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教研合一”改革使德国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园,德国还率先将科技成果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独立宣言》等文件为美国核心文化价值奠定了基础,二战以后,美国完善了人才引进制度,吸纳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使美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

中华民族的科技进步同样如此。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华民族出现过四次科技大发展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近现代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四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理念、新知识层出不穷并广泛传播,为新的经济形态和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见表2)。

500

从古今中外的实践看,观念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只有确立了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和社会氛围,才有可能催生出重大科技创新。

文化需求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

文化需求历来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从媒体产业发展史看,人们对于生产、交流、传播文字信息的需求,引发了造纸术、印刷术等书写技术的兴起;对于生产、交流、传播音视频信息的需求,促进了摄影、唱片、电影电视等视听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传播媒介融合的需求,促使数据采集及编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数字技术不断涌现。

500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日趋丰裕和精神需求的增加,文化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例如,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其在影像、音乐、演艺、文学、网络游戏等文化领域的巨大需求和应用前景密不可分。2024年年初,OpenAI推出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其可根据提示词输出长达60秒的视频,并呈现出清晰逼真的周边环境和较为复杂的多角度镜头。“Sora”的出现是当代前沿科技与文化需求融合的必然结果。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对于知识获取、逻辑推理、艺术创造和创新实现等方面的智能化需求,必将不断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向全方位、多领域的通用人工智能演进。文化需求与科技进步总是相辅相成。文化需求催生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则不断创造出新需求和新消费。例如,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人们习惯于在竹简、纸张等介质上阅读文字。而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在各种移动设备上阅读。技术进步又引发了人们对柔性显示技术、数字内容分发平台等数字阅读方面的新需求。这种“需求—科技进步—新需求”的不断循环跃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纵观科技发展史,一项重大技术发明从研发到应用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能否成功走完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过程,既取决于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更要看该项技术是否适应市场需要。前沿科技只有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找到合适的应用出口,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消费市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强有力推手。一个普遍现象是,前沿科技的市场化应用往往与文化市场相结合,从文化消费中寻找突破口;而文化消费市场对新产品的认可,又会反过来刺激数字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演艺市场为例,近年来,随着AR/VR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演艺业的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日趋丰富,借助数字科技,涌现出一大批更具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的文旅演艺节目。沉浸式演艺市场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智能演艺软硬件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再以网络游戏为例,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使得网络游戏成为云计算、5G、AR/VR、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代数字前沿技术的试验场。

文化与科技融合新业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部文化产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创意与前沿科技不断融合的历史,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形成的新业态引领着文化产业发展,在当代社会,这一趋势愈发显著。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0.9%。其中,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数字出版、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互联网搜索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增速较快,分别为24.0%、21.6%、19.4%、19.3%、17.9%和16.5%。

以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融合为特点的数字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数字创意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演艺与游乐先进装备、沉浸式体验设施等高端文旅装备列为创新标志性产品。在数字集成技术创新赋能下,文化体验装备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涌入文娱市场。比如,在交互体验设备方面,基于眼动追踪技术、实时渲染算法等技术推出的空间现实显示器,使用户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即可欣赏高度逼真的裸眼3D内容;在沉浸式体验设备方面,通过融合三维立体投影、特效动画等技术,能够定制化创造沉浸式夜游、主题娱乐、体验式营销等多个主题的数字媒体项目;在智能演出设备方面,近年来大型无人机灯光表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成百上千架无人机通过编组与集成控制,完成各种主题演出,使天空成为无边界的立体舞台。

500

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传统产业,更不能放弃传统产业。实际上,传统产业在文化创意、科技等要素的赋能下,通过转型升级同样能培育出新质生产力。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传统烟花产业向智能、绿色、安全、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各种低烟、无毒、无刺激性气味的新型环保烟花应运而生,不仅实现了烟花产业的提质增效,还拓展了其应用场景,不少烟花艺术作品成为备受瞩目的当代艺术,烟花+光影秀、烟花+科技秀等新产品层出不穷,使传统烟花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推动经济增长、物质富足,还要推动精神富有、文明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第一,培育新质生产力应致力于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更大的空间。高品质生活是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业激情充分涌流的生活。培育新质生产力应最大限度地为大众想象力自由驰骋、创造力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一是为社会大众参与艺术生产创造条件。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通用大模型、垂直大模型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正在成为现实。应鼓励技术研发,打通生产与消费、工作和娱乐的边界,进一步激发文化生产力。二是为激发个人创造、推动社会协作搭建平台。近些年,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的文化和旅游网络平台主要服务于国内市场,还缺少全球性内容平台,知识、信息和技术等还没有通过国际化的内容平台实现有效集成。应努力在游戏、影视、购物、社交等领域建设一批全球性内容平台,吸引全球用户,提供文旅产品及服务,为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提供更大的空间。

第二,培育新质生产力应致力于为公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高品质生活是精神产品丰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生活。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5G、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降低了文化艺术创作的门槛,为文化生产拓展了新的广阔空间。但必须看到,现代科技固然有助于丰富艺术表现手段,但并不能取代文化内容创新。在当代社会,随着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化生产,热衷于追求感官冲击力、技术大于内容、文化创意缺失的文化产品并不少见。早在1970年代,美国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就指出,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利用科技手段达到震惊效果,以掩饰内容的贫乏和肤浅。今天,丹尼尔·贝尔的批评仍有警示意义。从文化领域来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目的是让前沿科技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和价值追求服务,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建立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实现精神富有的高品质生活。

第三,培育新质生产力应以全民共享科技进步成果、实现科技普惠性为目标。高品质生活是精神上共同富裕的生活。在精神文化领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年轻人还是老人、儿童,都有权享受现代科技红利,提升文化生活的便利度。以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为例,这是解决“数字鸿沟”“数据孤岛”“数据垄断”等社会问题的有益探索。数据来源于民众并最终服务于民众。开放数据的目的是确保公众能够更好地分享数据,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的效能。各地在数据开放和共享方面有很多探索,比如“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的服务口号,在网上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等。这些都体现了数据开放和共享的理念。要实现高品质生活,需要更多类似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第四,培育新质生产力应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确保科技进步始终朝着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现代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突出问题,如算法歧视、信息茧房、个人隐私泄露、侵犯知识产权等。这些问题给社会价值理念和道德伦理带来很大冲击。我们应该认识到,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其对社会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如何认知、如何运用。在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加迫切需要发挥文化在规范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向善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文化的力量为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提供价值遵循和社会认同,降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科技进步伴随的种种潜在风险,确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符合科技伦理,防止科技的误用和滥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