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不好看在哪里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久闻胡玫导演花了18年的气力拍了一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但其效果一直被网友诟病。作为红学迷,加上对胡玫导演之前多部作品有较好的印象,下午我同夫人一同到嘉华影城观看了这部电影。我们看的场次是下午4点的。虽是周日,但观影者大概只有10人左右,诺大的电影院里显得分外冷清。电影放映了一个半小时。我看完之后觉得头晕,对电影整体评价只能说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导演犯了“既要又要”的错误。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的最高峰,红楼梦里面名场面众多。一般电影的时长也就一个半小时,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说清楚整个红楼故事是不可能的。导演大概知道这一点,所以仅仅选取了宝黛爱情悲剧这条主线来进行演绎。但又对坚持这条主线不彻底,比如硬生生地加进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桥段。原著中刘姥姥是大观园主要人物命运转折的重要要素,但本部电影主要是讲宝黛爱情线的,既然刘姥姥的桥段无助于故事情节的演进发展,不如狠心剪去。正是因为“既要又要”,导致胡玫导演无法在短时间内充分表现诸多名场面,难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甚至为了赶时间,电影将原著中很多故事情节强行粘在一起,比如宝钗一边扑蝶一边向宝玉讲经世哲学的大道理,再比如将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合并成一次,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其次就是破坏了红楼梦的含蓄美学。曹雪芹说红楼梦本身就是将真事隐去。整部《红楼梦》通过无朝代可考的叙事架构,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成为了一部可以不断被解读的经典。这部电影中对原著进行了白话式的解读。最大的解读点是直白地告诉观众贾家侵占了林家的财产。这种处理不仅削弱了原著的深邃与模糊美,还简化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使观众失去了在含蓄与暗示中自行挖掘真相的乐趣。

      在《红楼梦》的原著中,曹雪芹巧妙地通过人物的行为、对话和环境描写,逐渐展现出家族间复杂的利益纠葛和人性冲突,而不是简单地将某一方塑造成明确的“侵占者”或“受害者”。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红楼梦》含蓄美学的核心所在,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去体会深藏的情感与命运的悲剧。而电影这种近乎直白的处理方式,则让这层微妙的关系变得平铺直叙,削弱了作品中人物的立体感和故事的多义性。需知道贾家与林家的命运,不仅仅是财富的侵占和被侵占,更是涉及到封建社会中人性、道德、制度和文化等多方面。电影中这种简化处理,显然是看低了观众的理解力,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理解的红楼梦硬塞给了观众,无形中丢失了《红楼梦》原著中那种如烟似雾、虚实难辨的艺术魅力。

500

      最后就是被网上一众差评的“服化道”了。老实说电影并不像网上说的有塑料感,比如黛玉葬花一段,桃花林拍的还是挺美的,说明导演是尽心了。但整部电影演员选角平平,能让人记住的只有宝玉,其余演员似乎长相差不多,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大概因为赶时间,很多角色只有一句话或者一闪而过。比如原著中的香菱是重要配角,但在电影里面好像只是被薛蟠打后“啊”了一下,观众还没有看清楚就下线了,没头没脑的。服装也是没有主次,好像宝钗和莺儿穿的衣服差不多,分辨不出来主次。

      整体来看,这部电影的失败在于未能把握住《红楼梦》原著的精髓,既无法忠实再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复杂关系,也未能通过简化和改编赋予影片新的生命。结果,原本应该充满诗意与深情的宝黛爱情悲剧,变成了浅显直白的情节拼接,让人倍感失望。再加上对服化道的处理不当,这部电影不仅未能再现《红楼梦》原著的魅力,反而因其生硬的改编和敷衍的制作失去了观众的认可。对于一部承载着如此多文化与历史内涵的经典作品来说,这样的改编实在令人惋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