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的差别
又见有人讨论“中国没有哲学”这个话题。有感而发,写篇短文讨论一下。
什么是哲学?
我觉得就是主要研究“形而上”的一门学问,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不是有形的内容或“形而下”的内容,而是以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为基础和素材,去探讨背后隐藏的、无形的,或称为“形而上”的内容。比如本源、本质、规律、逻辑、意义、价值……等。
这种研究“形而上”的学问,在中国传统中被称为“道”或“易”,在西方称为“哲学”。
西方的哲学偏重于“理论”,相对更加系统化,更加条分缕析,追求学问的体系化和完备性。这就像庖丁解牛,把活物分解成细致的死物,摊开来展示。这讲究的是裂解和分析,追求的是分门别类的快感和明晰性。所以,西方哲学和哲学家不太“入世”,追求真理而不太讲求“实用”。因此,西方哲学常有繁复、艰深、不易明白的概念和逻辑。概念繁琐晦涩,逻辑自然也就一片迷雾,然后不适合实践。
中国的哲学则偏重于“生命”,或者说偏重于“实践和实用”,研究的是如何用“道”,用“易理”,把心性和心情调整好,把人际关系处理好,把国家治理好,把生命万物与自然天地协调好。这讲究的是联系,是混融与协调,讨论的是生命能量之流转在趋势变化中的变与不变,丰富与持中的道理。
“易”是变化的意思。“易理”就是在时间流动和物质变化中体现出来的“道”理。中国哲学讲究的是从部分到整体,从共时到历时,从分别到统合,在变化中进行综合性、趋势性和大局观的认识与实践。
所以,中国哲学比较喜欢谈“大”,谈“全”,谈变化和趋势,乐在“玄妙”的和谐伟力,好像比较宏大而玄虚。但实际上,中国哲学很重视实践性和实际效果,入世较深,普遍与生活实践有较强的联系,常以改善实践为目标。
而西方哲学喜欢谈“基础”,丁是丁,卯是卯,注重发明概念,下达定义,探讨逻辑,像是很实在。但实际上,西方哲学的着力点,或者说初衷,反而是脱离“实在”,脱离“有形”,去寻找“形而上”的。比如宗教就是割裂灵肉,贬低现世,高扬天堂,仿佛要抛弃肉体去找精神似的。因此,西方哲学就表现出“注意”实际,却不“注重”实际的特点。
正是因为西方哲学有“寻根”特性,一去不返,贬低“形而下”的传统,因而反衬出中国哲学从实践出发,在寻根中始终不忘“实践”这个初衷的特点。中国哲学更注重实践,更喜欢在探讨“道理”和“易理”的过程中总结出改善生活的各种方法。
西方哲学从古代哲学,宗教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其实在慢慢趋近中国哲学的方向。即哲学“寻根”不是为了脱离现实或贬低现实,追求真理不是舍生去往天国,而是要改善现实,服务现实,尽最大努力把人间建设成天堂。因此,老庄的道家思想对西方现代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对丰富、自由和现世幸福的追求深刻渗透进了西方现代思想中。
只是,西方终究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他们在借鉴中国哲学的过程中,常“得其形而失其神”,未能领会精髓。所以,西方现代哲学、现代文化虽然活力十足,比如尼采的思想,但是圆融不足,和谐不够,最后难免走上物极必反的道路,产生出许多自我戕害甚至自我毁灭的错误。比如放任毒品、枪支、性倒错等。这有可能导致西方哲学撞上南墙,无路可走,继而再次回到脱离现实,否定现实,追求“形而上”的老路上去。西方宗教有可能一定程度地复兴,或者导致邪教丛生。
总之,西方哲学“实而虚”。中国哲学“虚而实”。
西方哲学是“学问”。中国哲学是“方法”。
西方哲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养成了“争胜”和“恣意”的性格,结果物极必反,有去无回,就连宗教也是如此。
中国哲学则明白阴阳转化的道理,属意“中庸和灵活”,更强调“包容和有度”。在实践中虽有不足,也犯过严重错误,但是思想文化的性格更偏向大同与和谐,尽量照顾好各方面以追求行稳致远。
至此,我想问:
当人们在讨论“中国没有哲学”这个话题的时候,是觉得有哲学更好,还是没有哲学,但是有“道”和“易”更好呢?
哲学,或者西方哲学,是一个应该让人喜爱的对象,模仿的对象,还是只需借鉴即可的对象呢?
中国人是否应该坚持自己的治学之道?是否只去借鉴哲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同时继续探究我们自己的“道和易”,坚持我们自己的理念呢?
不知道我国的哲学院系、哲学专业要不要改名,重新取一个更能凸显我们的文化追求、文化性格和文化智慧的名字?
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