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录(下):信息时代警惕“毒习惯”、“毒思维”

前几天,有学生在后台给我私信,留下了一个问题和一段感想:

500

初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深感这孩语言表达能力不错,很善于驾驭长句并且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这个学生认为TA失去教育体系内学习的动力,失去上进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他从网上看到的社会现实是很内卷很“残酷”;

其二,学历贬值阶级跨越越来越难以实现;

其三,家庭中父母思想封建关系不合,估计应该是关系紧张长期争吵。

我其实对这个学生的现状有几个疑问:

他失去了教育体系内文化学习的动力,那么TA在教育体系外是否还在系统地学习,还是以游戏为主学习为辅已经休学?

既然TA说生来就有的上进心,那么言下之意就是曾经还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只是没有进入名列前茅的行列?

至于他问的失去上进心是谁的责任的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这里面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也有家庭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原因,应该还有学生自身习惯和思维方面的问题,下面一一作些分析。

其实现代社会,为生活困苦而烦恼的人数量极少,而被欲望和情绪折磨的人数量极多。

168年前,马克思就对社会的工业化社会的现状做出了深刻的论述。他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讲》中说道: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我们的社会早就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如今又在从信息社会升级进入智能社会,“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的情况在显著加速。

这个社会中几乎大多数家庭,都在发生这样的情景:忙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只想休息休息,男的在玩游戏,女的沉浸在网络打造的信息茧房里,被精心喂给无数符合自身情绪的观点和知识碎片,而孩子也在玩游戏或者用平板看视频学习。

500

(游戏明码标数即打即满足成功感)

玩游戏的父亲和孩子,眼睛盯着屏幕打怪升级或者联机游戏,或者在学习英语做百词斩,父子在游戏和学习中,不时得到爆金币或者加积分的奖励,在这样即时满足的行为规训中,人逐渐习惯了随时看到虚拟或现实的收获,只要是周期稍远才能得到收获的事情,就没有人愿意去做或者有耐心坚持。

而对于母亲来说,做很多事情都是情绪优先,符合自己认知观点的信息和知识,就不停地刷重复地看,对于违背自己认知和情绪的信息和知识,那就消极应对或者积极反对并进行攻击。

同时这个社会成功的周期越来越短,而那些能够成功的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少,普通人在看到的网络上的成功唾手可得,实际奋斗时却隔了无穷多的内卷。

也就是说在这个所谓的智能社会里,无孔不入地包裹着“快乐与知识”外衣的规训,正在孩子刚刚出生不久开始,就对人进行全面规训和异化,人成了即时满足的“毒习惯”刻进骨子里的愚钝物质载体,社会则成了只有努力爆金币才值得交往的人际关系冰冷的社会。

物质智能化对人的异化,正在导致大众在生产力的发展体系中地位越来越低,甚至成为社会生产环节中的垃圾和负面力量。而人的力量的弱化又导致内卷加剧,把多数人变得匆忙而且戾气满身。

这是一个肤浅而快乐的时代,也是一个深刻而痛苦的时代;这是一个高度智能的时代,也是一个普遍愚钝的时代。

500

我们回到那个学生的问题上来:这个学生失去了教育体系内学习的动力,失去了生来就有的上进心,到底是谁的责任?

我认为人遇到了问题,最重要的应该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上位者,老想着弄清楚是谁的责任,另外就是不要老想着推卸自己的责任。

首先读书能否成功与实现阶层跨越,其实关系最大的,应该是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阶段。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知识分子极为稀缺,好好读书回报率当然很高,通过教育来实现阶层跨越很现实很励志,而如今知识普及,还想着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跨越,那就是异想天开缘木求鱼了。

其实教育的最主要功能,应该对人的培养和改善,教育从来都不是功利的。如果在这个信息社会中,看到一些读书缺乏回报的信息,又因为自身有了“即时满足”的毒习惯,于是就觉得自己看穿了社会,于是脱离社会游戏人生,那么人就会连自己的身体也会赔进去,这是目光短浅的自作聪明。

在一个物质生产过剩的时代,如果把成功定义为成为富豪和权贵,那么绝大多数的人最终都不可能成功;如果把爱定义为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理解为轻易满足的物质需求,那么这种爱在信息社会的海量炫富对比中会不堪一击。所以那个读者感慨说:“孩子并没有主动奢求什么,他们却说着好吃的自己不吃,故意留给你……莫名其妙给孩子一种负罪感……”

太多的家庭中的父母,因为前些年的高速发展和轻易的成功,形成了一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给孩子提出一些完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目标,然后急功近利不断否定孩子的努力,把一个个孩子毁在求进步的行进过程中。

其实要实现高价值的远期目标,需要父母在孩子的行进路上,不断地给以情绪上的“即时满足”——真诚陪伴和及时鼓励。而对于这个已经是高中生的读者来说,追究是谁的责任其实没有必要,你应该自己和自己比较,每天只要相比前一天有某些进步,那就是你人生最好的学习状态。

500

最后以心理学教授贺岭峰分享过的一个例子提醒父母们:一个复旦大学教授的儿子,因为看不到达到父母要求的成功可能,生活绝望重度抑郁多次自杀,贺教授最后提出的解决办法,竟然是让孩子养一只猫,以唤醒孩子内心的爱与牵挂。

在这个什么都在贬值的时代,但有一样东西是升值的:那就是健康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大咖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只有在生理需要(吃饱、睡眠充足等)、安全需要、隶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满足之后才会有认知需要。让我们摆脱过多的欲望和跨越阶层的“毒思维”,让孩子们睡好吃好,满足他们安全和爱的需要,有健康的情绪状态再谈学习和进取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