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中心規劃得宜開創未來

人类社会一直朝向都市化发展,农村逐渐被城市取代,大量人口如潮水般涌入城市,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以中国北京为例,这座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承载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人口急剧膨胀使城市变得挤拥不堪,交通堵塞成为常态。经常往返于京港两地的人,对五环以内的交通状况多有深切体会。与此同时,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绿地的面积却日益缩减。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布局合理 生活质量提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合理和科学的规划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基础设施的分布,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例如在交通规划方面,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至关重要。通过这一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从而缓解交通压力和空气污染问题。此外,也应该注重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加大公园和绿地的建设力度,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场所。

北京既是古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其城市功能不断集聚,规模不断扩张,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由于需要保护历史建筑,北京的城市建设空间逐渐饱和,城市运行的压力也在持续上升,发展受到许多限制。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旨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于是带有第二商业核心区(CBD 2)概念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计划便应运而生。

建构完善「一带一轴多组团」

副中心的建设不仅用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也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的长远发展,实现一石三鸟的效果。其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若加上拓展区则达到900平方公里,预计常住人口40万至50万之间,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主要功能包括行政办公室、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等。其设计以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的发展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了「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独特城市空间结构。

「一带」以大运河为骨架,精心打造了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这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道明亮的风景线,更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生态之美的绝佳场所。「一轴」则沿六环路形成,作为创新发展的轴心。这条轴线外联首都机场和北京新机场,内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和城市绿心等重要区域,大大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多组团」依靠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了12个生活共享组团和36个街区,这些组团和街区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的城市生态系统。

副中心的设计秉持「绿色、低碳、智慧」的理念,成功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交通方面,以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为主体,紧密连接中心城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等重要节点,全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地铁线路相继开通,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城市的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至于城市风貌,副中心传承了中华营城理念,建构了「疏密有致、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格局,在生态环境方面表现优异。透过打造具有地理特色的城市景观,为市民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当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是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准则。透过大规模的绿色空间建设,积极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超过50万亩,并且加强水环境治理,大运河、北运河、潮白河等水质明显改善,打造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

凝聚不同产业 文娱体育齐备

作为首都的副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可或缺。高水准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应有尽有。为了照顾市民的精神生活,副中心还建有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环球主题乐园及度假区也成为副中心重要的文化旅游设施。

从工程立项到2019年初,北京市级行政中心的35个部门和165个单位,约一万名机关干部已经迁入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同一时期,北京市委的城市副中心工作委员会等党政部门也正式成立。运河商务区已吸引了许多金融和总部企业入驻,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家湾设计小镇则聚焦于创意设计产业,吸引了众多知名设计机构和企业,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城市,必须注重城内功能的合理分工,并与邻近地区实现协同发展。这需要长远、宏观的视野,而非「交功课」的心态。

原文刊于香港《信报》2024年7月27日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