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罐车运输乱象”的评论,部分网友“斗争弦”的紧绷程度真是让我叹为观止

前几天看到《新京报》关于“化石油和食用油混用槽罐车且不清洗”的报道,我自然是震惊,感觉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却又觉得,在各行各业疯狂压缩成本的今天,这事又算情理之中?

后来看到网友总结,说早在2005年就有相关报道,且近二十年来断断续续报道过好几次,我甚至有几分释然了。事实证明这玩意大概率还真吃不死,也就是增加患癌风险。但得癌症这事也很难建立严格因果。有时候当鸵鸟安慰自己,也挺解决问题的。

500

问题出在运输环节,且不是偶发现象,看到新闻那会,我就猜到,肯定谁都逃不过,几乎家家都有问题,也别想着当下怎么避免了。不过,未来肯定得改变,得建立更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并付诸实施。眼下,国务院食安办也成立了联合调查组,我们倒是可以等等看。

后来,马督工团队的高流做了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工作。货车为了接单,GPS定位是公开的,团队查询了《新京报》中漏打码露出车牌号的某辆罐车近半年的路径信息,并做了一些分析,制作成了视频。

500

视频截图

视频中显示,罐车进入过咸阳金龙鱼工厂,而金龙鱼是外资企业,于是部分网友发出了在我看来匪夷所思的评论。

在他们看来,《新京报》指出卖方中储粮,而没有指出买方,就是居心叵测,是要配合外资绞杀中国粮油行业;还有人说,中储粮卖的是合格油,而金龙鱼进了(也卖了)不合格的油。有不少人又开始念那句我挺讨厌的“张雪峰”上大分的经。

500

类似说法还挺多的,随便截个图

我对目前国内不少媒体不甚满意的一点是,他们不去调查,不去采访,扒拉几条微博,就敢发报道,信息源是不可考证的网友。但这一次《新京报》记者艰难暗访,证明了调查记者还没有死绝,我极为钦佩。报道还引起了巨大的社会热度,并促使国务院成立联合调查组,有很大概率改变这一乱象,社会意义更是巨大。

批评《新京报》没有调查清楚产业的全流程,完全不可理解。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监管部门的责任。《新京报》作为一家媒体,没有能力,也没有责任去揭示事情的全貌。掀开盖子,让公众注意到乱象,已然居功至伟。

至于给买方打码,那是《新京报》的自由,他可以有自己的考量。比如,记者需要保护被暗访车辆。更何况,目前来看,乱象由来已久,范围很广,专注曝光一两辆车关联的买方,反倒容易让人以为这是区域偶发事件。

说中储粮卖的是合格油,多少有些滑稽。卖食用油,难道不该注意下运输工具吗?加油站为了社会治安,还不卖散油呢。央企难道不该谈社会责任吗?上法院打官司,当然可以说,我卖的是合格油,他们拿啥装关我啥事?但作为利益受损的食用油消费者也这么说,我实在想不明白。

我倒无意为金龙鱼辩护。根据网友的截图,金龙鱼先说公司用自己的专用车;高流的视频发布后,又回应车进厂区经过清洗和检测。看起来前后矛盾的说法非常可疑。

这事情持续了近二十年,在我这样的悲观主义者看来,除非有合格的自有车队,没有哪家能独善其身。而高标准运输的自有车队,会让企业在过去二十年中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毕竟,罐车路线上还有一大堆其他无人关心的企业。

无论如何,《新京报》揭露了这么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反倒被部分网友扣上“配合外国资本,破坏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帽子,我实在觉得匪夷所思,悲从中来,甚至觉得比乱象本身更不可思议。

还有网友评价说,过去拿三聚氰胺毁了中国奶业,现在又想拿混装毁了中国食用油行业。我倒想问,他们对当年的大头宝宝可有一丝怜悯?对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上的你我可有一丝丝的情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