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未来(4)

乙,  几个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

A,执政合法性问题。

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实现现代政治文明的目标,是与国际政治文明接轨的要求。

    解决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就是改变“打江山,坐江山”的山大王执政逻辑。“打江山,坐江山”与现代政治文明相悖,现代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就是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管理形式。因此,解决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就是完善现有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形式,就是实现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管理形式。

解决执政合法性问题,必须去除一元化管理模式,实现民主与法治。

一元化管理模式是一党专政模式,是独裁政治模式,与封建皇权政治模式无异。去除一元化管理模式,建立民主与法治国家管理模式,是政改的重中之重。现在全世界先进的国家管理制度就是民主和法治制度。民主,就是民主政治,就是民主管理程序,包括选举、监督、罢免、弹劾、自动纠错等决策程序;法治就是国家法治管理结构和程序,包括分权、相互制约、司法独立、宪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程序。

如何实现民主和法治?必须先实现民主形式,然后才能实现法治形式,因为法治形式是建立在民主形式基础上的。民主形式即民主管理程序,民主管理程序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团体决策的程序。民主管理程序虽然不能避免决策错误,但能够纠正决策错误,当发现决策错误时,原来的少数就会变成多数,通过再一次的决策程序,自动纠正错误。法治形式即国家法治管理结构,法治管理结构是建立在民主管理程序基础上的,首先通过民主管理程序,保证让最优秀的德才兼备人才上岗,来管理国家,其次建立分权管理结构,建立分权监督制约机制,建立自动纠错机制,建立舆论监督机制。民主形式与法治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民主,便没有法治,没有法治,民主便得不到保障。但实现民主和法治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民主,后法治,因为民主程序在先,法治程序在后。

完善了民主和法治管理程序,便解决了执政党执政合法性问题,解决了执政党执政合法性问题,其它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B,公有制产权不明晰问题。

为什么要解决公有制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产权不明晰,必然缺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没有人对经济发展的盈亏负责,必然导致经营管理的低效率,实现不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马克思),“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实现不了共产主义。产权不明晰,不仅实现不了共产主义,最终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崩溃,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崩溃,就是前车之鉴。

公有制产权不明晰,几乎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治之症。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理论上全部土地包括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都是属于国家的,但实际上国家这个概念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产权属于国家,即属于全民,而全民这个概念也是笼统的。因此,产权属于国家,国家属于全民,全民作为产权的法人代表,是不明晰的。实际上,国家所有还划分为集体所有和个人承包经营所有,这样,属于国家的资源,实际上委托集体经营,集体又委托个体经营,是个体在主导生产和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国家拥有资源,却并未分享资源换来的红利。所以,国有产权制度是不明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名存实亡。过去的集体所有制,产权是不明晰的,今天的集体所有制,是挖了全民所有制(国有制)的墙脚。比如内蒙古某地个体承包经营的三十年合同,二十年后要求改变合同内容,要求增加缴纳费用,才允许继续经营。尽管表面上看村集体的诉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本质上看村集体是违背了社会契约形式,是产权不明晰惹的祸。理由一,那5600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个体承包经营之前,是荒地,无人投资,无人耕种,村集体一分钱收入也没有,签订承包三十年合同以后,承包方才敢投资,个人据说投资了上百万元,才让盐碱荒地变成可耕熟地。村集体在二十年里也获得了几十万纯收入,这样的结果,对个人对集体都是双赢。现在村集体要强行变更合同,要求承包方每年交纳112万元的租金,否则不允许继续耕种,在缴费和中止合同两者之间只能二选一。这是违背契约精神的。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不难发现,这个案例不仅违背契约,而且契约的发包方作为发包主体是不够格的,只有国家才具有发包的主体资格。因为法理上土地的产权是属于国家的,那5600亩盐碱地的发包权是属于国家的,不是属于集体的。村集体没有向国家支付一分钱,没有付一个工的劳动,就要坐享每年几万元的纯收入,还妄想更改合同后每年坐享一百多万元的纯收入,这是不合法的,非正义的,对国家和个体承包户都是不公平的。理由二,个体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投资经营所得,是天经地义的。无论他是赚一百万,或一千万,或一个亿,都是合法的收入,他凭什么要向村集体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支付一百多万元呢?村集体有本事的话,为什么不在二十年前动员村集体所有成员投资耕种那5600亩盐碱地呢?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人能预计盐碱荒地能改变成可耕地,没有人愿意投资,也没有人愿意出力,就让它抛荒在那里,反正是国家的地,村集体无需支付一分钱成本。但实际上一旦有了利益,村集体就拿去了。等到有人投资了,有人承包经营了,有收入了,于是村集体就来“摘桃子”了。 这样地来“摘桃子”是非正义的,不合法的,是不应该向全国推广效仿的。国家还面临如何治理沙漠和荒山的问题,光靠国家拿钱来治理沙漠和荒山,其治理效果存疑。如果像治理盐碱地那样,由民营资本来投资治理,只要让民营投资者享有若干年的投资治理收入,那么其效果肯定优于国家投资治理,因为国家投资,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缺乏内生动力,私人投资,产权明晰,有内生动力。理由三,当初签订合同时,无论合同是否存在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要更改合同,必须经双方协商同意,协商不成,也不能强行要求更改合同,因为合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诉诸法律,法律也不能偏袒违反合同的一方。合同没有到期,没有谁可以不遵守合同,没有谁可以中止合同,如果硬要中止合同,发包方需要支付违约赔偿金,需要赔偿承包户投资的全部费用损失,从法律上讲就是这个道理。这件事情现在闹得全国皆知,全体国民都在看后续处理结果,如果判承包方败诉,村集体赢了,那么实际上国家被打脸了,说明国家的产权制度设计有问题,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合理性,缺乏公正性。古人尚且明白“无恒产,便无恒心”的道理,难道今人不明白了?难道今人不明白产权不明晰的后果?当今中国,十八亿亩优质耕地,国家倒贴每亩200元,还有不少承包户抛荒优质耕地,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土地制度顶层设计出了问题。全国农村的土地资源的产权是不明晰的,是不能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的。即使通过村集体与个人私下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都不保险,都不稳定,村集体作为发包方随时都可以更改合同和废止合同,这不能不归咎于产权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正是因为这样的产权制度设计不合理,造成了产权不明晰,造成了资本不能下乡,造成了农业资源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优化配置,造成了当代中国农业的小块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不能进行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造成了农业生产率长期处于低水平。

在工业生产方面,国有企业同样存在产权不明晰的普遍情况。产权不明晰,没有人对经营的结果负责,赢了不归个人,亏了也无需个人负责,因此无人对盈亏负责,造成有些国有企业不应该有的亏损。比如垄断行业、垄断产品、垄断价格的大型国企都亏损,是没有道理的。这些没有道理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产权不明晰造成的。

所以,现在是到了解决产权不明晰问题的时候了,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持续发展,不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经济。产权不仅要明晰,而且最好是永久产权,永久产权,才可以保证产权拥有者注重长效经营。经营不善者,可以通过市场买卖流转,让资产和资源流转到能人的手里。这样,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物质财富能够充分的涌流,以造福桑梓。

解决公有制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我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有哪些要求和标准?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条要求便是产权必须明晰。一个企业无论是公有还是私有,产权都必须明晰,谁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谁是法人代表,谁就主导生产和分配。私有企业的产权是明晰的,无需担忧。公有企业的产权则是不明晰的,无论是国家所有还是集体所有,产权都不明晰,产权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对象(具体的个人,比如股权人)。产权不明晰,经营权便打了折扣,经营权打了折扣,经营者便不用对企业的盈亏负责。经营者不用对企业的盈亏负责,这是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因此,明晰产权,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条件。根据明晰产权的要求,必须对公有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必须对公有产权制度“掺砂子”(允许股份转让,让私人持有股份,并允许私人增持股份,让具体的个人拥有表决权,决策权,经营权),即实行国有、集体有、个体有的混合股份制改革。股份制形式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对明晰产权的要求。实际上,股份制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现代企业制度,还包括科学化和标准化管理内容。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效率,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获得国际社会承认。比如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认证),便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之一,所以,现代企业制度是国际市场准入的通行证,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能最大程度促进企业的发展,能最大程度预防企业的衰败。

其次,全面推行股份制经济形式,股份制经济形式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经济形式,产权是明晰的,不仅是资本主义私有企业普遍采用的经济形式,也适合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制经济形式,可控股,可参股,可购并股权,可出让股权,可放弃大股地位,甚至退出股份公司。如果不愿意放弃大股东地位,还可出让决策表达权和经营权,像日本软银控股阿里巴巴那样,不参与实际管理,将表决权和经营权让给小股东支持的二股东,让能人去管理企业,只求分红。这样,产权便明晰了,经营权便明晰了,便符合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股份制经济形式是“自由人的组合”,是“各种经济成分的自由组合”,是“个体资本、群体资本、国有资本的共同组合”,是“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的自愿组合”,能被社会广泛接纳,能产生最优的经营效果。每一个体和群体都可以参与股份制经济形式,每一个体和群体只要参与了,即承担了股份制经济经营的风险(亏损),同时又能分享股份制经济经营的成果(利润分红)。

股份制经济形式,最终给了公有资本一个渗透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机会,给了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合作的机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公有资本的保值和增殖,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形式。

旧的股份制经济形式是清一色的私有成分参与的经济形式,新的股份制经济形式,允许公有经济成分加入,就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创新,这种创新,有可能就是未来社会理想的经济形式

再其次,必须进行国有土地制度的改革。国有土地制度的改革,也是为了明晰产权,也是为了全面实行股份制经济形式,也是为了通过市场解决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公有制经济的一大难题。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机制运行,而适合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是股份制经济形式。在农村实行股份制经济形式,必然涉及到国家土地资源的公有性质。因此,必须要灵活处置国家土地资源,将原来国家土地资源完全公有制经济形式,改变为国家、集体、个体农户的混合股份制经济形式。不这样改革,就做不到农村经济的产权明晰,就实现不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涉及国家土地制度的改革,涉及到股份制经济的推广和落实,是一个关系到乡村振兴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问题。国有土地制度改革,可尝试通过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有偿退出,有偿进入,实行国有、集体、个体三级所有。国家按一定比例控股,但放弃表决权、经营权,将表决权、经营权交给有能力的个人和集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产权明晰。如果农村农业经济实现了股份制经济制度,产权明晰了,经营权明晰了,“有恒产,始有恒心”,便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便可以长效经营。在农村,推行农业股份制经济形式,它便与城市工业股份制经济形式一样,能够在市场经济的赛道上一同公平竞争,一同照章纳税,将促使国民经济的高效率运行。在全国范围内,工业、农业、商业和所有的行业普遍实行股份制经济形式,一定能提高生产率,一定能使物质财富充分涌流。这个时候,社会主义经济便进入了良性循环,便能够与资本主义经济一较高下。

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股份制经济制度,实际上就解决了产权明晰的问题,解决了资社融合问题,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我在这里提供一个产权改革设想草案——

将国家全部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进行股份制经济改造。

假设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450亿亩土地股权为100%,再细分18亿亩优质耕地股权为100%,国企股权为100%——

可考虑通过市场转让如下股权:

转让沙漠、湖泊、荒山土地资源36亿亩,大约占总土地股权2.5%,100-2.5=97.5%,国家还拥有97.5%的股权,可获转让收入0.5千元x36亿=18万亿元;

转让优质耕地8亿亩,大约占总土地股权0.55%,占优质耕地股权44%,100-44%=56%,国家还拥有56%的股权,可获得转让收入10万元x8亿=80万亿元;

转让国企股权49%股权,100-49=51%,国家还拥有51%的股权,可获得转让收入(具体算法:国企净资产121万亿元,一元一股,算作121万亿股,每一股溢价2倍,即2元一股,2元x121万亿=242万亿元)242万亿元x0.49=118.59万亿元;

总计可获转让股权收益约217万亿元。减去百万亿元地方国企负债,还有117万亿盈余。

国家还可拥有总土地资源97.5%股权,优质耕地56%股权,国企51%股权,还可享有这些股权带来的长久税收和分红等。国家既不失对公有土地资源和国有经济资源的控股地位,又可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

国家转让部分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股权,目的是为了明晰产权。明晰产权还须放弃表达权和经营权,将表达权、经营权交给协商好的一方,或者交给小股东支持的第二大股东,政府做甩手掌柜,不决策,不经营,就像日本软银控股阿里巴巴一样,什么事也不干,坐享分红权。政府什么事情都不干,比什么事情都干还好,将事情交给会干事情的人比交给不会干事情的人肯定要好。这样,国家对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经营,不仅做到了产权明晰,还提高了经营效率,还做了长效经营,还坐享长久的税收和分红,可保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可保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长盛不衰。这就是产权明晰带来的好处。

C,文化创新的问题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广义定义:文化是不同族群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国家)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相对完美的状态。文化是一种相对完美的状态,包括显性的物质美,隐性的知识美精神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美,这四美反映了文化的四要素。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反映了某个族群某个国家在某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比如考古出土的文物,就反映了某个族群某个国家在某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文化。

文化的狭义定义:文化是知识、艺术和个人修养,文化是认知、审美、行为的结果,文化是真、善、美的事物,文化是智慧的生活方式等。

文化的通俗定义文化是人们自己创造又自己享受的美的生活

文化包罗万象,很难对文化准确地定义,但我个人欣赏文化的通俗定义,文化是人们自己创造又自己享受的美的生活。正因为文化是人们自己创造又自己享受的美的生活,所以文化便是人们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由他人限定,人们有自主创新文化的权利。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现状。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七十多年来,逐渐发育成一朵奇葩,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有自己的文化密码。50后现在成了70后(七十多岁),基本上与红色文化同行。红色文化可以分成前后两段,前段是文革前十七年全红段+文革十年激进段,后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红色信仰段。先说前段——小时候唱的儿歌是“戴花啊要戴大红花,骑马啊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啊要听党的话”,文革前,我们受的是社会主义全红教育,最开始唱的队歌是“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后来唱的队歌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每次集会唱的歌是“社会主义好”;文革后,我们唱得最多的是革命歌,什么都是为革命,连下厨房都是为革命(《我为革命下厨房》),还有斗私批修的歌,还有为人民服务的歌,还有歌唱领袖的歌(《东方红》),还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歌,还有“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小时候读的文学作品也分两段,比如反映农村生活的,前十七年有柳青的《创业史》,讲农业集体生产的,比较贴近生活,文革十年有浩然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也是讲农村生活的,但书中有一条主线就是农村的阶级斗争,地主分子的阴险狡猾,阴魂不散,总是搞搞震,这就脱离了生活,因为地主分子早在解放初期就当作老虎打死了,只许他们老老实实,不许他们乱说乱动,他们真的是老实了,真的是不敢乱说乱动,百分之四的地主分子怎么敢跟百分之九十六的贫下中农斗,所以,浩然写农村阶级斗争的小说是脱离了生活的真实,虽然他的文笔很好,但思想内容却是极左,是为了配合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党的宣传宗旨,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还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社会主义的全红文化,如同激素药,如同致幻剂,让人激动,冲动,盲动,以致假想的阶级敌人兵临城下,让贫下中农草木皆兵,一有风吹草动,就先下手为强,比如道县,就是有谣传地主富农可能要报复,因此,贫下中农立即开会布置,一夜之间将地、富家庭成员全部杀光,老人和婴儿也不放过,嫁入贫下中农家庭做媳妇的地、富家庭女儿也不放过,并称之为“斩草必须除根”。把地富家庭出身的成员杀光了,就没有阶级斗争了。没有阶级斗争了,但还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打倒走资派也是当时主要任务。文革十年的红色文化是血腥的,可以称之为红色恐怖。经历过文革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尤其是地富家庭出身的人,尤其是受过迫害的人,几十年以后,当听到有人唱文革时期流行的红歌,都感到恐惧。但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喜欢的,这也是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能够流传的原因。再说后段——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后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已成“昨日的太阳晒不干今日的地面”,但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无论有没有学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必须挂在嘴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必须挂在嘴上的,这些嘴上言必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人,言必称信仰社会主义的人,多数是属于“假大空”者,吹牛皮者,多数是热爱社会主义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追捧的红色文化,对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没有一点意义。而且这些人是不允许他人批评的,只允许唱“社会主义好”,不允许讲“社会主义有缺点”,不允许批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发言也不允许。因此,为了回避意识形态禁区,为了配合意识形态宣传,反映在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的,多数是一些无聊的生活游戏剧,精于算计的宫廷剧,抗日神剧,红色信仰剧。。。。。。充斥着“假、大、空”和“极左、民粹、低智、反人类”的文化垃圾,“黄钟毁弃,瓦釜长鸣”,让人感到压抑。社会主义文化,并没有反映社会的真实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描述的是一些虚伪的虚荣的背离中华传统美德的低俗的有损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糟粕,让人感到窒息。

我们不需要假大空的文化,我们不需要一种思想,一种主义,一种模式的文化,我们不需要千篇一律和死水一潭的文化,我们不需要虚幻的精神文化。我们需要真正的文化,我们需要物质美、精神美、行为美,我们需要真、善、美,我们需要智慧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自己创造又自己享受的美的生活。我们需要思想自由、批评自由、表达自由,我们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需要文化的万紫千红。

我们需要去除文化糟粕,我们需要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鼓励多元追求。人类的思想是多元的,人类的生活追求是多元的,人们的爱好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多元的追求,其实践结果,反映的是不同的美,个性的美,多元的美,用社会学的一句术语就是“各美其美”(费孝通)。

文化创新,实现文化共享。人类社会的不同思想成果,表达出来,就能共享,就能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就能成为智慧的源泉,美的源泉。智慧的源泉,美的源泉,就是人类共享的文化源泉。所以,文化共享,反映的一种美的分享。美的分享,用一句社会学术语就是“美美与共”(费孝通)。

我们需要和而不同

和是共识,和是和谐,通过共识,达致和谐。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和谐是善,善是比正义和智慧更高的知识(柏拉图)。和谐从哪里来?和谐从共识中来。共识从哪里来?是从不同中来。每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认识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审美是不同的,每个人的价值选择是不同的,共识就是从这些不同中来。共识从不同中来,说明不同是多么的宝贵!没有不同,剩下的便是千篇一律,死水一潭,什么都不是。因为,不同是共识的来源,不同是和谐的来源,不同是个性之美的来源,不同是真理的来源,不同是智慧的生活方式的来源,不同是人的各项需求的来源,不同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来源,所以,在各种不同中求共识,在不同中求和谐,便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前提是“求同存异”,或“求同尊异”,就是说在求共识求和谐的过程中,要存异,尊异,存不同,尊不同。求同尊异是前提,和而不同是目标,因此,“和而不同”是人类文化追求和人类文化创新的最高境界。

全部专栏